宁远大捷是从明朝的角度上说的,天启六年(年)明军与后金之间进行的一场战役,说是“大捷”,实际战果并不甚大,毕竟这是一次战役,不是战争,明军是凭城固守,这就决定了不能对后金的有生力量进行大规模杀伤。只不过此役是明失抚顺,七战(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萨尔浒)皆败后第一个胜仗,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明军的士气。 袁崇焕墓宁远之战明军主要统领为袁崇焕,谈袁崇焕,不得不提孙承宗。孙承宗是天启帝的老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位尊权重。袁崇焕从天启二年到天启七年在辽东近六年,为营建宁远城,苦心积虑。时辽东经略王在晋驻节山海关(辽阳失陷后,山海关为辽东经略驻地),明朝自失去广宁,自大小凌何、锦州、宁远、前屯、中后等地整个辽西走廊,兵民尽撤,山海关成为战略前头,明调集重兵,增修城池,“內拱神京,外捍夷虏”,山海关已成为蒙古、满洲难以逾越的铜墙铁关。 如何防守山海关,王在晋上疏在山海关外八里处的八里铺,再建一座重城,护卫山海关。新城建成后,计划设新兵四万驻守,同时在山上设立三个营寨,怕万一新城失守可以向山上转移。袁崇焕主张在山海关外二百里的宁远筑城坚守,但是人微言轻,未被采纳,于是崇焕两次越级向首辅叶向高陈述自己的意见,叶向高也不能肯定那种意见正确,他同孙承宗商量,孙承宗自请巡边。 孙承宗孙承宗视察边关形势,了解了王在晋的防守布置,询问其把山海关外的屏障都撤掉,辽东都被敌人制,偏安与关内,长久之计安在?王在晋无言以对,但是坚持修八里铺重城的主张。孙就召集将吏讨论山海关的防守问题,监军阎鸣泰主守觉华岛,佥事袁崇焕主守宁远,看大家意见纷纭,他没有立下判断,而是与崇焕等人骑马出关,察看形势。山海关至宁远之间二百里的五座重要城堡,都已荒芜,中前所,城内仅存两间破屋,登上城楼,东北眺望,宁远形势“天设重关,以护神京”;宁远东南,觉华岛孤峙海中,与宁远遥相呼应,他认为宁远是山海关的“重关”,觉华与宁远不可不守。 孙承宗回京后,上疏主张重筑宁远,守卫觉华岛,在一次给天启帝侍讲时,言孙不堪重用,天启帝遂免孙承宗辽东经略。天启二年(年)九月初二日,帝师再次督辽。第一件事就是筹建关宁防线,从山海关到宁远纵深二百里,前锋宁远,后劲山海关,中间中前所、前屯卫、中后所、中右所,相连成串。这道关宁防线,在此后20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形势,使山海关免受攻击。后金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始终没有打破关宁防线,直至明朝覆亡。 天启三年九月,袁崇焕受命督领筑城,一年后,高大坚固的宁远城完工,崇焕与属下戮力同心,召集流亡,垦荒种地,经商贸易,宁远遂“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为了加强守备,袁崇焕将孙承宗调往山海关的11门红衣大炮设在宁远城上,用大炮守城。在以往与后金的作战中,明军的火炮射程近,威力弱,另外没有与城墙结合,红衣大炮瞄的准、射程远、威力大,崇焕接受军事专家的意见,在城墙上建台制作炮车,并训练炮手,这就为后来在宁远大战中克敌制胜提供了保障。 红衣大炮天启五年(年),孙承宗与袁崇焕计议,遣将分别据守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修城驻军,这样,自宁远向前,又推进了二百里,宁远成为内地,宁远至山海关二百里,宁远至锦州又二百里,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御体系。 孙承宗自督师以来,建关宁防线;提拔重用袁崇焕、马世龙、满桂、赵率教、祖大寿等一批将领;备火器,城深器利,辽东形势,为之一变。 谁知天有不测,魏忠贤窃权后,阉党控制朝政,孙承宗因马世龙柳河之败,遭劾离职。阉党分子高第为兵部尚书代为辽东经略,高第到辽东后,坚持一个“撤”字,撤军,撤民,撤枪械,撤粮料,不但执意要撤锦州、右屯、大凌河城,甚且全撤宁(远)前(屯)路防备,崇焕斩钉截铁表示: “宁前道当与宁、前为存亡!如撤宁、前兵,宁前道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高第见崇焕态度坚决,无可奈何,只撤锦州、右屯、大凌河、松山、杏山、塔山守具,不战而退,宁前道袁崇焕在关外城堡撤防,兵民入关的不利形势下,固守宁远,黑云压城! 时机来也,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年),正月十四日,后金六万大军,号称二十五,攻城略地,扑向宁远。 崇焕临而不乱,凭城固守,分城固守;布设大炮,城炮结合;坚壁清野,严防奸细;兵民联防,重金赏勇。 大战一触即发! 正月二十三日,八旗军兵临宁远城郊,努尔哈赤劝降,崇焕严词拒绝,“一炮歼虏数百”后金不敢留此驻营,移到城西。 二十四日,后金攻城西南角,祖大寿应援,自清晨至深夜,后金军尸积城下,有进无退,几乎陷城。 二十五日,后金军再倾力攻城,城上施放炮火,两日攻城死亡军官两员,兵五百,努尔哈赤退西南离城五里扎营。 二十六日,后金继续围城,明军不断发射西洋大炮轰击,努尔哈赤无计可施,兵薄觉华岛。 靠着袁崇焕的指挥若定,再加上武器先进,明军取得了宁远大捷。宁远大捷提振军心,使关宁防线经受住了重大考验,明军战术发生了变化,用人正确,具有重大的意义。 宁远之战主战场获胜,那么觉华之战如何,且见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