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辽西走廊是一个独特的地理空间和民族或文化区域。它的南端连接着华北地区,直达中原;北端连接着广袤的东北大地,可进入到东北亚腹地,是沟通东北亚与中原极其重要的民族—文化—经贸廊道。在历史上,它属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民族杂居、多种文化因素荟萃的经济、文化、民族交融之地。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文化的不断建构及多元一体化特征等,都可从辽西走廊得到最好的说明。1.从文明起源来说,它在红山文化时期已见雏形,在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基本形成。根据考古发现,辽西地区有着上万年的文明起步历程,红山文化最早放射出人类文明的曙光。红山文化区的文明起源与辽西走廊密不可分,辽西地域与周边考古学文化通过辽西走廊实现了不同文化共同体的交流、碰撞,催生了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形成。2.从民族融合来说,它既是古代民族起源和活动之地,如古商族、古燕族、孤竹、箕、肃慎、伊虑、屠何、山戎、东胡、俞、契丹等;也是众多民族(部族)的迁徙聚居地,如汉族、乌桓、鲜卑、库莫奚、靺鞨、粟特、女真、蒙古、满洲、锡伯等,因此具有鲜明的“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特征,是最活跃的民族融合大熔炉,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发挥着民族迁徙往来的廊道作用。3.从文化建构来说,它是中华文化不同区域的连接信道,把中原农耕文化、东北渔猎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不同文化间相互碰撞、交流、融汇,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同一性奠定了基础。中国,这一概念的形成,从地理看,是四周向中心的聚合;从民族看,是多民族的不断融合;从文化看,是多元文化的凝聚。“最初的中国”自其肇始就是民族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正是在这种持续不断的民族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形成壮大的。人类是在既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活动并进行历史创造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历史活动和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有些地理区域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持续发挥作用,可称之为“历史的地理枢纽”。这种枢纽有时表现为点、有时表现为线(廊道)、有时表现为面(区域)。辽西走廊便是属于线性的“历史的地理枢纽”,在古代文明起源、民族迁徙与融合、文化传播与交流、国家认同与边疆内地化、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辽西古廊道的形成与路线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讨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时,提出了区域板块和“民族走廊”的概念,很好地阐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从宏观的研究说来,中华民族所在的地域至少可以大体分成北部草原地区,东北角的高山森林区,西南角的青藏高原、藏彝走廊,然后云贵高原,南岭走廊,沿海地区和中原地区。这是全国这个棋盘的格局。他讲的这一地理格局,是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民族分布而言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不断互动融合。而连接不同地理板块和民族区域的便是具有地理、民族、文化等多重意义的民族走廊。费孝通认为,民族走廊是重要的线性“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条西北走廊,一条藏彝走廊,一条南岭走廊,还有一个地区包括东北几省。倘若这样看来,中华民族差不多就有一个全面的概念了。所以,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来,我们需要一个宏观的、全面的、整体的观念,看中国民族大家庭里的各个成分在历史上是怎样运动的。他谈到了沟通中原与西北、西南、东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河西走廊、藏彝走廊和南岭走廊,但对于东北地区的民族走廊并没有明确指出。其实,历史上东北也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也存在一条民族走廊,即“辽西走廊”。“辽西”是一个文化地理学概念,大体指西拉木伦河以南、燕山以北、七老图山以东和医巫闾山以西的区域范围,处于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的交界处,是东北与中原的连接部位。该区域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由蒙古高原向丘陵过渡,西高东低。辽西区域自古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这一地区从兴隆洼文化到夏家店下层文化,前后延续五千多年,“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作为单一体系传承更替的诸考古学文化,是辽西地区贯穿始终的一条文化发展主线”,在文化内涵上表现为一定的文化承继关系,是具有相同文化内涵和文化连续性的“古文化区”。辽西区域内自南向北主要有滦河、青龙河、大凌河、小凌河、老哈河、西拉木伦河等,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努鲁儿虎山和松岭两大山系。区域东部是渤海,渤海西部海岸绵延数百里。辽西区域内河流与山脉交错,山脉和大海相间,形成了数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河谷谷地和狭长的滨海地带,成为天然的交通廊道,总称为“辽西走廊”。从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文化等方面看,辽西走廊是一个独特的地理空间和民族—文化区域,历史上属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民族杂居、多种文化因素荟萃的经济、文化和民族交融之地。辽西走廊的南端连接着华北地区,直达中原;北端连接着广袤的东北大地,可进入到东北亚腹地,是沟通东北亚与中原极其重要的民族—文化—经贸廊道。从“自然交通”到“部族交通”再到“社会交通”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认为:“我国交通的形成和发展,远古之时即已肇其端倪。追溯其渊源所在,当始于原始社会。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的分布及其间相互的联系,就可以作为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辽西走廊便有人类迁徙往来。据研究,喀左旧石器时代的鸽子洞人使用和打制的石器、石核、石片,均与北京猿人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因此有学者认为鸽子洞人是从华北北部迁徙而来。随着人类的迁移和拓展,华北平原和大凌河流域已经有了部落间的交往,也就有了最初的自然交通道路。远古道路的形成有其基本条件要求:一是定居和物资供给。道路的形成表现为使用的稳定性,居无定所和随意迁徙则很难形成固定的道路。“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道路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开辟,考虑通行和用水的便利,远古时期人们多沿河谷地带居住,“各分散居溪谷”,聚落之间有道路相连通。定居聚落能为道路交通提供各种物资供给和保障,这是实现交通持续稳定的基本条件。二是社会分工促进物品交换和文化交流,因而需要道路的开通。因资源分布、社会分工、文化需求的差异,贸易交换在氏族部落内部或各氏族部落之间是不断发生的。尤其是社会分工的强化和社会等级的出现,贸易交换也成为复杂社会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不同文化共同体因物产资源的需求而开辟和完善道路交通,尤其是家畜驯养的出现和车的发明,在交通中使用驯养的牲畜和车辆,无疑对道路的开辟提出更高要求。新石器时代,人们的贸易交换分为生产生活必需品和特殊品两个层次,特殊品如海贝、玉石、铜锡等,其贸易交换为少数特权人物所掌握,用以强化社会地位之差异。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发现众多贝、蚌装饰饰品,应该是来自沿海诸部族,这是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远距离贸易交换的证明。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青铜冶炼,夏家店下层文化青铜冶炼较为发达。从辽西矿产资源分布看,铜、锡主要分布在辽西走廊沿线。“种种迹象显示,锡矿当是青铜时代辽西强盛的资源要素之一,很可能又是青铜时代早期联系中原与辽西的物质纽带。在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方面,这一问题应予足够的重视。”三是道路走向根据自然地理沿河谷延伸。《考工记》曰:“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在“部族交通”时代,人们对交通路线的选择主要是利用自然条件,因此在高山丘陵地区,沿河谷地带而行便是最佳选择。从地形地貌看,辽西属于丘陵多山地区,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三级阶梯式倾斜。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松岭、医巫闾山四大山脉与河流相间。高山多分布在努鲁尔虎山脉和松岭山脉的西南部,海拔超过米,山谷相连,山势险峻。大凌河、小凌河蜿蜒迂回其间,河谷两侧山脉夹峙,古道多沿河谷而行,在河流分水岭处,选择低缓之处跨越垭口进入另一条河流的河谷,道路沿河谷逶迤而行,形成交通孔道。红山文化已经完全具备了上述条件。从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核心区大凌河、老哈河流域已发现的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可以看出,遗址是以河流为纽带呈南北纵向的条状分布,基本连成一线,形成线性交通廊道。聚落选址在近水的丘陵或台地上,既有利于交通,又便于防御。“从古代自然地理上看,这里既是古人适合居住的邑落,同时也是古代的交通必经之地。大凌河两岸原古居民对这一地区的开发,为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辽西大凌河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从红山文化区域范围看,红山文化时期交通廊道是从内蒙古赤峰沿老哈河南下,到老哈河上游,或从朝阳溯流而上,进入今大凌河西源上游。这两条道路在老哈河上游和大凌河西源上游相会合,然后进入濡水、青龙河上游,再沿濡水、青龙河而下,翻越燕山山脉进入中原。在这条廊道上,已经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些遗存沿老哈河、大凌河、濡水、青龙河分布,都在这条新石器时代形成的廊道上。可以说,辽西大凌河古廊道在红山文化时期已见雏形。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辽西古廊道基本形成,并为历代所沿用,成为北方、东北众多民族频繁迁徙和南下的最主要的交通廊道。历史上,辽西走廊由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凌河古道和傍海道组成。大凌河古道以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平冈(凌源安杖子古城遗址)为重要枢纽,分为三条支路穿越燕山进入华北北部,形成柳城—平冈—古北口道、柳城—白狼—卢龙道、柳城—平冈—无终道。商周时期,大凌河古道发挥着沟通东北与中原的重要作用。“由北京往北,经承德、凌源、宁城、喀左,再沿大凌河到朝阳、北票,通向我国辽阔的东北地区,正是周初自燕国至肃慎的重要通道,这一线多有商周遗物出土。”青龙河谷、大凌河谷出土了大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兵器。在宁城南山根M出土刻纹骨板,刻画有人物狩猎和车马图形;中下部是两辆驾双马的单辕马车,车厢呈长方形;后一辆车的双马之前各有一狗。马车的使用,无疑证明当时廊道的畅通,“故大凌河谷堪称一条名符其实的走廊”,“辽西大凌河谷道,是东北地区古代与中原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的重要交通孔道”。傍海道是出临渝关(今河北省抚宁县东)沿渤海岸向东北行进,经碣石(今河北省昌黎县北)抵达锦州,进入东北。但在辽金以前,由于海浸和潦泽的阻隔,人们经常从碣石逆六股河西北行,进入大凌河流域的白狼城(今辽宁省喀左县西南),再顺大凌河直达柳城。辽金以后,随着人口的大量迁入,傍海地道位逐渐提升,碣石至锦州段州县相连,民族杂居,逐渐变为常行之路。明清时期,“辽西走廊”滨海地道位日益上升,“扼山海之冲要,为京师之樊篱”,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中原通往东北的咽喉要道。辽西走廊与文明起源古代文明起源一直是学术界
|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