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遗传吗 http://m.39.net/pf/a_6172524.html

文丨罗敏郭王玥蕊赵天齐(罗敏为广东金叶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郭王玥蕊为广东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天齐为广东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项新时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应致力于走共建共享共荣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应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紧迫需求,湾区应创新支持绿色发展的手段。绿色金融通过引导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向绿色发展方向转变,充分发挥了金融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对绿色发展的激励作用,以绿色金融创新支持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将是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六个方面探讨了湾区绿色金融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为湾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案与建议。

20世纪80年代,以广州、珠海和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群,对地区和全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九市组成。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全面开放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规划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纵观中国过去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投资驱动、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型是我国高质量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首先,经过多年的投资驱动发展,可投领域减少、有效投资增长乏力,传统的投资模式已经无法继续支持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其次,我国投资主要以政府和国有企业为主导,对社会资本的利用不够,也使得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繁重。最后,中国经济要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污染防治和环境问题将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关口,粗放型发展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然而,如谷树忠委员所说,随着节能降耗稳步推进,容易的措施大多已实施了,剩下的多是“硬骨头”。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啃下绿色发展的“硬骨头”,就更需要在支持绿色发展的手段上创新,积极寻求经济绿色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金融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对绿色发展的激励作用。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当前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在发展思路上更应该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发展模式上更应该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方针,在发展手段上更应该充分利用金融对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以绿色金融创新推动湾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湾区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国家政策倾斜、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丰富的自然资源、改革遗留环境污染等多方因素为绿色金融在湾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要结合湾区复杂情况促进绿色金融合作却并非易事。目前,粤港澳绿色金融发展仍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尤其是对绿色金融顶层布局、产业行业标准、市场发展路径等方面的整体规划还不够清晰。

(一)顶层布局不明晰无法打破体制藩篱

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一个国家、两种体制、三个关税区”的复杂情形,行政区划壁垒和三种货币并行都增加了绿色金融对接、信息沟通与资源配置的协调难度。三地现行的财税体制差异,亦会影响财政资金使用的高效性与绿色项目推动的可行性。此外,三地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亦不相同,同质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在不同城市需满足不同的监管条件,导致监管有效性低下,不利于三地协同发展。区划藩篱、体制机制障碍与监管体系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湾区绿色金融的发展,而根本原因还是湾区缺少对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未能建立绿色金融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绿色标准不健全难以为绿色正名

各行业各产业在绿色定义上应有差异性,但我国绿色标准的设立尚未与行业产业的技术标准相结合。绿与非绿界定不清容易造成投资者对绿色环境效益评估的困惑,阻碍了绿色项目和产业的落地与规模化,不利于湾区城市群间的绿色发展协调。虽然三地政府内部有形成粤港澳联络会议协调机制,但该机制在绿色金融业务方面缺乏权威且执行力不足,并不能满足湾区对于绿色金融深度合作的需求。各城市的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也存在差异,绿色信息披露方式和内容规定的不一致往往会产生信息不对称,使得资金难以精确落实到绿色项目与产业上,且监管追责的执行效果不佳。此外,绿色金融标准不健全还表现为投资评估标准的不健全,有关绿色项目的评估仍停留在民间机构与企业自行探索阶段,没有组建权威的绿色项目评估组织,容易出现项目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三)路径依赖限制了绿色金融发展

湾区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得天独厚的战略机遇与区域条件,国家政策、区域产业结构以及自然禀赋为探索绿色金融领域提供了绝佳条件。然而,由于对绿色金融认识不够理解不深,已有的绿色发展经验未能贯通运用于湾区建设,绿色金融产品在湾区生态建设中的应用仍相对受限。一方面,由于现有绿色产品服务种类有限,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容易囿于传统模式,导致产品创新遭遇瓶颈,绿色需求与绿色投资不匹配,金融市场功能无法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果不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有市场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模式,湾区在绿色市场构建规划上可能会缺少开放性与前瞻性。因此,要结合湾区的区域优势、经济条件与要素条件,在健全绿色金融市场的同时,坚持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尝试多样化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探索构建多元化、国际化的湾区绿色金融创新市场,才能寻找到属于粤港澳绿色金融发展的特色道路。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的

方向和路径

依托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澳门的对外服务平台及珠三角雄厚的工业基础与创新基因,绿色金融将是湾区实现生态湾区建设与探索经济金融创新的“敲门砖”。粤港澳绿色金融发展应遵循怎样的“湾区模式”?绿色金融在复杂的湾区大环境下应如何借力使力?粤港澳湾区绿色金融发展路在何方?本文将从六个方面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为湾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方案与建议:

(一)建立湾区绿色金融“顶层布局”;(二)“绿色标准一体化”是实现湾区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前提;(三)“绿色智慧化”是湾区绿色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四)人才红利是湾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动力源泉;(五)探索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与模式,引领生态湾区建设;(六)建立湾区多层次碳市场体系,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优质的金融资源与良好的创新环境,在动力、经验与条件上都是发展绿色金融产业的良地。借助国家对绿色金融创新实践政策的“东风”,以绿色金融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乃是大势所趋。

绿色金融积极功能的发挥是建立在健全的绿色金融市场制度和信用关系的基础上的,健全的市场制度需要在顶层设计上进行统筹,可靠信用关系的建立需要以规范技术标准为支撑。因此,粤港澳城市群绿色金融发展应首先明确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标准规范;其次,应从要素、产品与市场角度深入考虑湾区绿色金融的建设方向。湾区应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串联人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促进区域协同与产业协作,扩大区域辐射作用。通过强化湾区绿色金融顶层布局、加快湾区“绿色标准一体化”、推动湾区建设“绿色智慧+”,储备绿色金融人才、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绿色金融市场,绿色金融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湾区经验”,进一步带动区域乃至全国的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同时,从更长远的布局来看,绿色金融发展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绿色碳交易与人民币的绑定将会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新道超越”。

(本文摘自《广东经济》杂志,全文详见《广东经济》年第7期)

《广东经济》大16开本,每月2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以12个月份为周期进行征订,每月一期25元,全年元,可跨年度订阅。欢迎各相关单位和个人踊跃订阅。邮发代号46-。

想要订购本杂志,

请咨询-//

或长按识别下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