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是什么引起的 http://pf.39.net/bdfyy/bdfzg/161014/4992915.html

佛山市“一校一案”落实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

公示啦!

近日,经区教育局推荐,市教育局组织专家组对各学校申报的“学校德育工作方案”进行评审,拟认定佛山市“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30个,龙江龙山初级中学的案例入选公示名单。一起来看看:

扎根“两龙”文化坚守初心内外联动共育“四有”少年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龙山初级中学

背景分析

传承“两龙”文化精髓,坚守立德育人初心

龙山初级中学是一所公办乡镇学校,建校于年。学校以“崇德尚智、终身发展”为办学理念,秉承“修心、慎独”的德育理念,“启迪心智、美化心灵”的心育理念,“知规达礼、立品好学”的校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朝着“让每个生命精彩绽放”的发展愿景砥砺前行。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内外联动育人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校社民主共治”的管理体系,建立了“绽放着生命力”的多元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内外联动育人”和“龙园生本联动育人课堂”的教育教学特色。学校先后被评为:顺德区法制教育先进集体、顺德区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单位、顺德区书香校园、顺德区先进学校、顺德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佛山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佛山市文明校园、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广东省健康促进示范学校、广东省依法治校达标学校等。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格局。龙山初级中学是一所公办乡镇学校,我校进城随迁人员子女已超过了68%,且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业基础、家庭教育、生活习惯、居住条件、品行爱好等参差不齐,而且,这些学生的父母,大多是家具厂的产业工人,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家庭教育水平也相对较低。同时,在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人们对学校管理民主化、社会化的期望越来越高,学校发展已从单纯的完善硬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提升,封闭的学校内部行政管理、进城随迁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基于以上指导精神,充分考虑校情及社会基础,顺德区教育局将我校作为全区实施学校办学综合改革,推动学校办学模式多元化发展的试点学校。学校成立了理事会,正式启动了学校办学综合改革试点实验工作。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验过程中,结合在校就读学生大多为进城随迁人员子女的校情,提出了“扎根“两龙”文化,内外联动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联动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深化德育改革,开展校内外联动共育活动,建设特色学生社团,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适切的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办学理念

崇德尚智立足根本,终身发展守护未来

1.“两龙”文化积淀形成办学理念龙山初级中学位于顺德区龙江镇龙山片区,深得“两龙”文化的熏陶。明清时期,桑基鱼塘模式在“两龙”地区(龙山、龙江)取得成功,农业、商业和文化得到高度发展,涌现了大批人才(两位皇帝的老师,数十名进士,三百多名举人),形成你追我赶、不让前贤的良好风气,并逐渐让两龙人从骨子里对知识产生崇敬之情和敬畏之心,由此孕育出以“崇文、厚生、守义、启新”为精髓的岭南海洋文化典型——“两龙”文化。龙江镇一直是珠三角地区经济繁盛、文化厚重、人才辈出的地方,其之所以能顺利而迅速地崛起,“义”是一个关键词,即“合乎正确的道理,合乎道德规范”而采取行为或发表观点,从而获得自身的道德支撑和民众的推崇。桑园围的修建,义田的捐赠,传统道德的坚守与传播,仁人志士的大量出现,保留至今的“忠义儒林乡”的石牌匾和“儒林大街”、忠臣直街等地名,这些都可看出两龙人坚守的“义”。承继传统,转型启新。因为外来冲击,两龙人从明清时代的饱读诗书、金榜题名,逐渐投身于近现代各种全新行业中,其核心价值其实一直都非常稳定,那就是通过文化的吸收和创造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去提升自我并推动区域的进步。所以,他们能够迅速和准确地转换角色,并得以在不同时代一路前行。龙山初级中学建于鳌峰山下,“藏山阁”、“侍御第”等富有“两龙”文化特色的地名就位于校园内和校门口。居于此渊源,从开办的那一天起,她的骨子里暗含着“两龙”文化的底蕴。后在几任校长的引领下,龙山人传承和发展了“两龙”文化的精髓,逐步积淀形成了富有“两龙”文化韵味的办学理念:崇德尚智,终身发展。2.办学理念蕴含立德树人元素学校的办学理念蕴含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元素,以德为先,注重德育,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和发展,引领师生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崇德尚智: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优良品格,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同时,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发展学生的智力和特长,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本领。终身发展:以生为本,发展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发展学生的全方面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让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健康快乐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立足终身发展方能使学生受益终身;以师为本,发展全体教师、全面发展教师、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让教师在走向专业发展、自我价值提升和幸福生活的道路上获得成功,立足终身发展方能使教师安教、善教、乐教终身。

工作目标

实施“联动”德育,培育时代“四有”少年

1.总体目标:培育有根有梦有格有责的时代少年2.学生目标扎根“两龙”文化,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有文化根源、有人生梦想、有健康人格、有时代责任的时代少年,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3.年级目标七年级目标:养成与成长七年级是小学和初中阶段衔接阶段,处在性格的塑造期,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融入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劳动教育,初步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八年级目标:励志与成长八年级是初中承启阶段,思维进一步活跃,进一步增强明辨是非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强化生命教育、劳动教育。进一步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九年级目标:理想与成长九年级是初中阶段的关键点,对未来有更美好的憧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培养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民主民族意识,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新时代合格公民。

工作内容

聚合力重联动,着力创造育人生态

(一)塑生魂,做实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政课程领导,上好思政课,树立课堂全员育人教育观,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日常行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聚合力,构建内外联动育人机制学校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理事会成立为突破口,凝聚政府、学校、社会合力,建立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组建监事会、家长委员会、社区委员会、校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委员会、学生代表大会、学生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等内外联动民主治校管理机构,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构建以“政警家校社企”多维联动的德育网络为主体的内外联动育人机制。(三)修根源,构建适切的家长学习体系完善规范化家长学校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开设以家长大讲堂、送教进千家为主阵地的多元化的家长培训课堂,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家校共育校本教材,全力提升异地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水平;建立家长参与学校各种教育活动的有效机制,凸显家校联动参与实践育人的特色;建立以目标为引领的家校共育评价体系,细化家校共育管理,创新家校共育方式方法,提升育人成效。(四)搭平台,建设内外联动实践育人基地联动社区委员会、校友会,建设一批校企联动实践基地;建设实践育人课程,构建校社企联动实践育人体系,将实践育人纳入学生生涯规划自主管理。(五)激内能,构建生涯规划自主管理体系构建“管理好自己,经营好自己,每天为自己加一分”的学生生涯规划自主管理与家校引领体系,让每个学生激活自我发展需求,以自我终身发展为目标,不断求进求真求善,健康发展。

实施途径

以“内外联动”为核,协同培育时代“四有”少年

(一)内外联动管理,建民主治理结构体系以社会参与学校管理这一学校管理特点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依据民主集中制原则,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独立制衡的学校民主治理架构。1.构建“一个中心,一条主线”的学校民主决策、执行机构一个中心,是指以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中心。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行政负责人,依法依章行使学校的治理权。一条主线,是指以学校监事会、党支部、校长室、行政班子为主线的相互制衡的学校民主治校运作机制。2.构建“两翼参与,两翼护航”的学校监督、评价机构两翼参与是指校务委员会和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理事会这两个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校内校外组织,是社会人士、家长、教师、学生参与学校民主治校的两大监督机构。(二)思想政治教育,铸“四有”少年人生底色1.加强思政课程领导,紧抓“知、情、意、行”四环节。学校党组织担负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校长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推动思政课建设各项任务措施落地。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在每学期开学的教职工会议传达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政策要求和内容,每学期为学生上第一堂思政课。加大引进、培养力度,围绕“六要”标准,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严格落实《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表》中思政课每周开设不少于2课时的要求,开齐开足思政课。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抓好“三巡六创优”,思政科组定期开展优秀思政课示范课活动,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抓住“知、情、意、行”四个环节,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锻炼意志、培养行为的方式,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知与不知”“认知与认同”“认知与践行”三对矛盾,实现“明理”“悟道”“笃信”“力行”的阶段性跃迁,促进学生把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做事的智慧、融入情感和意志、上升为做人的品德。2.丰富德育载体手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创文”工作,抓住重大契机开展主题教育,进一步落实“我们的节日”、“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通过丰富多元的教育活动与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充分利用校园的宣传空间,在教室、走廊、专栏、led等平台展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在学校营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三)生本联动课程,让“四有”少年精彩绽放怀着“让每个生命精彩绽放”的发展愿景,龙山初级中学以“培养学养深厚,实学见长的现代公民”为课程目标,建立“生本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其下分为两大系列,分别是崇德系列课程、尚智系列课程。两大课程体系课类多样,课程内容涵盖“人文素养、责任担当、健康生活、学会学习、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六个核心要素。通过多元课程的设置,在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活”起来,坐拥自己的一片天地。1.崇德课程。崇德系列课程设置主要特色体现在以学校“内外联动德育模式”为依托,引进社会、家庭、社区资源,开展素养提升课程,其中包括:龙园文化课程、龙园礼仪课程、龙园书香课程、家校共育课程、义工服务课程、德育活动课程、自主管理课程、阳光心理课程、生命教育课程、美育实践课程。下面选取几个类别作为例子说明。“两龙”文化课程。学校继续以打造“岭南园林式书院”为主题,在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三化”上作精细管理,给师生塑造一个整洁优雅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切实传承“两龙”文化,以“两龙”文化为校园文化底色,指向学校办学理念,邀请龙江镇文化站人员、龙江文化资深研究学者等,定期到学校开展“两龙”文化研究讲学,追寻“两龙”文化之源,让“两龙”文化植根学生心中。学生通过参与校园美化活动,通过文化宣讲活动、校园各类宣传窗口积极获取文化资讯,了解校园文化内涵、学校发展历史等,全面提升人文素养。龙园礼仪课程。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按照校长室以及德育处拟定的主题,结合实际,定期开好校会、级会、晨会,加强全校性或全级性的集体教育,同时打通各方人脉,邀请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成员、礼仪专家、辅导机构导师、心理辅导导师库人员等,给学生上好“道德与法治课”、“主题班会课”、“青少年道德修养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团(队)课”,“形象素养课”,“藏山阁大讲堂”等,通过各种课堂的教育引领学生自觉规范日常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增强学生的安全和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龙园书香课程。以批注式阅读为方式,书香课程体系化,书香课程分为四个课型:阅读指导课、读物推介课、阅读交流课、亲子共读课,并就各课程开展多元评价,开展批注式阅读评级、读书之星评比、书香家庭评比等,促使学生与家长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最终实现将课程学习的经历转化为个体的幸福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目标。2.尚智课程。尚智系列课程是在学校“龙园生本课堂”逐渐成熟、发展为特色此基础上的延伸,上升至课程开发的尝试,其中包括:生涯规划课程、学习之道课程、科学实践课程、龙园数字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社团实践课程。下面选取几个类别作为例子说明。社会实践课程。指学校统筹下的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单位、学校与家庭的社会体验活动,按照实践活动方案的部署,学生在指导老师的组织下,定时、定点、定主题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采访、操作、结对帮扶等活动,以增长见识与才干。社团实践课程。推进校园学生社团文化活动,推行第二课堂导师制度,由各辅导教师负责社团活动的策划、推荐与选员、制订社团活动计划、落实社团活动教材的编写和使用、组织教学活动等工作。社团课程资源,引入校外元素,如校友、社会人士的指导等,促使办团质量走向专业化,社团活动更加多样,社团展示更加广阔。如为了推广本土粤剧文化,龙山初级中学大力打造特色社团“兰园粤剧社”,聘请了顺德区曲艺协会主席李汉铨老师及其团队亲临指导,以“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广东粤剧百年精髓”为宗旨,社员主要接受生旦的基本做手、腰腿基本身段、唱功、做功、念功等戏曲教育基本培训。粤剧社为学生提供一个广东粤剧文化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也成为了学校与社会资源沟通,传承与发扬优秀文化的媒体。兰园粤剧团首秀《巾帼英雄》获得佛山市首届少儿粤剧比赛荣获金奖和最佳人气奖。(四)岭南园林文化,润“四有”少年身心达雅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让每个生命精彩绽放”为目标,以“两龙”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任务,着力建设“龙园岭南园林校园文化”系列:(1)“整洁优雅,清新宜学”的绿色文化:以校花“白兰”为主题,建设优雅的“花园式学校”,为师生提供宜学的学习生活环境。(2)“以人为本,细实和美”的管理文化:通过构建校社民主共治,让教师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让家长把孩子送到龙山初级中学感到非常放心。(3)“阳光健康,勇于创新”的活动文化: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社团活动,举办体育艺术科技节等策略,让学生在校园读书感到阳光快乐。(4)“勤学乐学,静思好读”的书香文化:以“书香校园”的创建为引领,联动家庭办好书香文化节,通过开设阅读课以及开展各种读书活动,营造校园书香氛围,让校园充满书香的气息。(5)“和谐友爱,合作求进”的班级文化:以“每天为自己加一分”的小组合作管理为核心,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向上、充满合作精神的班级合作团体。(6)“感恩爱国,积极向上”的宣传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学校名片宣传”、“社会公益宣传”、“师生榜样宣传”、“特色社团文化宣传”、“内外联动育人特色宣传”、“龙园之声”、“《龙园》校刊”等文化宣传阵地,让学生从中接受文化感染。(五)活用社会资源,育“四有”少年社会责任学校加强与社区、理事会的联动,借助社区委员会这一平台,每学期轮流组织师生、家长深入社区、厂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看工厂的生产过程,参观产品的展销,采访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生产工人,与企业管理者互动,写参观感悟,分享活动成果等活动环节,从而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家创业历程,了解工人工作的勤奋与辛苦,体会企业家敢于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体会父辈劳动的艰辛,从而感悟社会,感悟人生,以培养学生立志、自信、奋发、向善、感恩等人文素养,让学生懂得勤奋读书与将来实现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学校结合每月德育专题教育、传统节日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与社区、家庭联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育活动,以传承乡土文化,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六)“家校社企”联动,启“四有”少年人生梦想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构建新型的决策、执行、监督、评价机制,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提升学校管理的有效性,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提升,提高办学效益。成立家长委员会、社区委员会、校友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育人的社会组织,并加强与这些社会团体的联动合作,探索突破单一的校园教育方式方法,逐步形成了学校与理事会联动、学校与家庭联动、学校与社区联动、学校与校友联动、学校与社会团体联动、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动、学校与专家联动的内外联动育人网络,打造以“活用社会资源”为抓手,以“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内外联动德育网络,让校园教育的大门向社会全面开放,让校园教育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突破了校园教育过于封闭的“围墙”,开启学校联动社会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方向。

支持保障

1.经费的投入。为确保特色项目推进,政府、村居、学校积极联动社会资源,通过理事会的推动,学校拓宽办学经费渠道,社会力量支持办学基金获捐助款万余元,为学校举办各类大型活动和德育、教研、项目建设经费来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人员的投入。学校通过各种机会,对教师、家长、社区进行特色学校建设的宣传,渗透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营造“大全员”教育的舆论导引。3.社会资源的支持。学校资源有限,经常通过政府支持、社区帮扶、社会团体参与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与活动空间。为此,学校注重打好“友情牌”,通过各种机会争取社会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4.以科研、课程推动特色学校内涵发展。学校通过省市区课题的实证研究,对特色学校建设给予理论及实践的探索,不断充盈特色发展内涵。

特色实践做法

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知行合一人生加分

内外联动育人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下三种特色类型:校企合作联动育人类型、一体两翼类型、“每天为自己加一分”的生管德育类型。其中,校企合作联动育人类型成效最为显著。近三年,学校联动社区先后组织16场学生进厂企大型活动。异地务工人员子女通过观看工厂的生产过程,参观产品的展销,采访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生产工人、企业管理者互动,写参观感悟,分享活动成果等活动环节,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家创业历程,了解工人工作的勤奋与辛苦,体会企业家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体会父辈劳动的艰辛。同时,学校通过与理事会联动,邀请企业家到校为师生作讲座,与师生互动交流等方式,共同探索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学校在与理事会、厂企的联动过程中,深受企业管理文化的影响,在学生管理方面逐渐融合企业管理和学校管理的理念,先后成立了学生委员会、学生小组合作管理委员会,构建了以管理好自己,经营好自己为核心的“每天为自己加一分”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在实施这一管理的过程中,德育处、团支部、少工委、学生会、年级组、班委会等部门加强与社区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联动,就如何管理、如何经营、如何评价等方面组织开展各层次学生干部以及整体学生的培训,并构建实践体验平台,让学生个人或小组、班级、年级、社团等团体组织,从管理、做事、评价三个角度去实施自我管理,引领学生自主发展,成就未来。现时,学生的自行车、清洁、两操、就餐、午休、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学生日常小组合作学习都实行学生自管。同时,班级的活动、年级的活动、学校的活动皆有学生策划和组织。这样,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经营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每天为自己的未来积攒人生分数。“女生教育”和“进城随迁人员子女教育”是学校品德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学校借助理事会、社区委员、家长委员、社区民警中队这些社会力量,建立合作教育平台,多层次、多角度地加强“女生教育”和“进城随迁人员子女教育”。如与社区委员会联动,组织开展女生专题教育,或到部分特殊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与理事会、社区委员、家长委员联动,组织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培训活动,开发女生教育校本教材《金色年华从这里开始》和进城随迁人员子女教育校本教材《玉兰香,飘九州》,或共同合作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特殊家庭的帮扶等工作;与民警中队联动,做好特殊女生、特殊进城随迁人员子女的跟踪教育。同时,学校心理辅导室加强与各村居的联动,构建内外联动心理咨询体系和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心理偏异学生的跟踪教育机制,和社区、家长一起,为心灵受到创伤或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学生护航。目前,学校与理事会、社区委员、家长委员、社区民警中队的联动教育机制已成为日常化,使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变成了德育的亮点,学校成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幸福生活学习的家园。该模式在我校经应用实践证明,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有效的家校社一体的育人网络,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家长、同行、社会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名校长1人,名教师及区级优秀教师多人,多篇相关论文发表、获奖。内外联动育人模式在镇内、区内的兄弟学校以及与龙山初级中学结成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创新改革的共同体,如佛山市高明区、肇庆市端州区、珠海市斗门区、连南瑶族自治县、广宁县等,收到良好的效果,曾在《珠江商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媒体报道。学校《内外联动育人玉兰香飘九州》获顺德区德育品牌建设二等奖、《以家校协同培育微团队的构建提升家校共育水平的实践研究》获年佛山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扎根“两龙”文化内外联动育人——乡镇学校巧用社会资源突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难题走特色发展之路》特色建设报告获广东省特色建设成果一等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