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在辽东镇边墙内侧的辽西走廊布下了一连串带城墙具有防御功能的卫城和所城,组成坚固的关宁防线并训练出一支强悍的关宁铁骑军队来对抗强大的后金铁骑军团,此道防线大致如下:山海关城—中前所城—广宁前屯卫城—中后所城—沙河中右所—广宁卫城—塔山中左所城。如今四周城墙保存完好的只有山海关城,中前所城和广宁卫城。 卫在明代相当于今天的师级军事单位,也是军政合一的机构。卫的下级单位是所,所由卫管辖。明朝规定,凡是设置卫所之处,不再设置州县。今天的葫芦岛境内,明朝先后设置了广宁前屯卫(今绥中县前卫镇)、宁远卫(今兴城市)两个卫。广宁前屯卫下辖广宁前屯卫中前所(今绥中县前所镇)和广宁前屯卫中后所;宁远卫下辖沙河中右所(今兴城市沙后所镇)、塔山中左所(今葫芦岛市连山区塔山乡)。 (西门瓮城) 按照明朝军事防御体系命名的规制,每个卫固定设置前、后、左、中、右五个千户所,如超过五个千户所,则以中前、中后、中左、中右来命名,以示区别。当时的辽西走廊战略地位重要,广宁前屯卫、宁远卫的卫城本身就各辖五个千户所,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明代又在广宁前屯卫增设广宁前屯卫中前所和广宁前屯卫中后所;宁远卫增设沙河中右所和塔山中左所,这样就等于每个卫加强配置了两个所,于是,按照明朝所城命名的规制,沿山海关从南向北的顺序,就分别命名为某某卫的中前所、中后所、中左所、中右所。 (西门瓮城) 明代许多著名人物都和这条关宁防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明朝末年,军事将领孙承宗、袁崇焕等人为防御女真部落,开始重修从山海关到宁远的“关宁防线”。袁崇焕修葺一新的三座所城都修筑有坚固的城池,一旦宁远城失陷,三座所城的士兵还能凭借城垣进行御敌,拱卫着山海关的安全。因为广宁前屯卫的中前所、中后所和沙河中右所地势险要,是保护山海关的屏障,被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为“关外三把锁(所)”。让袁崇焕没想到的是,他所依赖的固若金汤的防线还是没有挡住后金的铁骑。清朝嘉庆皇帝东巡盛京时路经宁远卫,一时感慨,留下了“关东界宁远,前后所相连”的诗句,很鲜明地表述了中前所、中后所的地理概念。 (西门瓮城) 在明朝后期以前,山海关外的这几座卫城和所城在防御蒙古、女真军队进攻中起到了作用,著名军事将领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等都曾经驻守在这里御敌。到了清代,辽西走廊的战略地位削弱,昔日的“关外三把锁(所)”逐渐成为集镇,军事色彩渐渐淡化。而今,三座所城中只有广宁前屯卫中前所的城墙保存下来,这也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所城,是明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实体见证。 (西门瓮城) 从战况上看,前所古城之所以能完好保存至今,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当时守城将军黄色,非常有“自知之明”,没有动一兵一卒,就弃城逃跑了。他见清军来势凶猛,先后拔掉了中后所与屯兵最大的前屯卫城池,相比之下,前所城力差悬殊。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才使得当时的前所古城没有遭受战火销毁之灾,完好无损的保存至今,成为当今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可考价值和保护价值的古城。 明朝建制千户为所,全国共有座所城,中前所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堡,是明代辽东镇军事防御体系中独立建置的一座所城。建于明宣德三年(年),是指挥叶兴所建的千户所。 (西门瓮城) 中前所全称中前千户所,所城略呈方形,东西米,南北米,非正南正北,偏40°。城墙现高8米,墙基6.3米,顶宽5.3米,基部为条石砌筑,墙顶女墙无存,场内中心有十字大街通向东、南、西三门,分别称定远门、广定门、永望门。无北门,上建真武庙(后改上帝庙),已毁于兵火。各城门原建有罗城(又叫瓮城),现唯有西门罗城尚存,在城门内侧,可沿斜坡式马道登上城顶。现唯东门马道尚残留遗迹。城墙四角有方台,现仅有西南隅方台保存完好。古城为十字街,有街巷16条,寺、庙、教堂12座,今前所为粮食、山货、海产集散地,是绥中县西南传统集市。 (西门瓮城) 中前所城历史悠久,是多民族不同朝代承前启后开发而成的,包括辽(契丹人)、金(女真人)、元(蒙古人)以及清代至今的民族(满汉两旗)。中前所城号称关外第一所城,距离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仅二十多公里。明代在这些城堡里边屯兵,互为犄角之势,守护一方平安。一旦发生敌情,还可互相发兵支援,以保战事胜利。 明清交战时,明朝派总兵在此把守。崇德八年(年)清世祖派郑亲王济尔哈朗和阿济格征明宁远城(今兴城)。攻陷中后所(今绥中城),前屯卫城、中前所城等绥中诸城,为清军入关扫清了道路。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军曾把前所城作为攻击山海关的重要阵地。 下图是前所古城东门,顶上牌匾长满了野草。 右侧墙上印有前所字样 正在思古状态,这时突然从城门中溜出一只狗,我在东门驻足10多分钟的时间,就进出两只独行狗了,看来城里的农家狗很熟悉地形,不用主人带着,自由进出城。 看着古城门边墙上撕裂的伤疤,想起了以前车马人流争相拥挤过城门,城内一片繁华的场景。 进入东门左拐可以沿着马道登顶城墙。 东门顶部有4对石柱遗址,这是古代关城城楼的基柱,如今城楼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基柱遗址。 沿着东边城墙内侧往南走,一路上可以看到未经修缮,保存很差的夯土筑起的3米多高的野城墙,上面长满了灌木和乔木。 走到古城的东南角再拐弯往西行,可以看到古城南城墙都是夯土结构,保存非常完好,呈现出整齐的楼梯状,一阶比一阶高,这种形式的城墙全国少有,目前只见过前所城南墙是这样的。 城墙下种植着各样蔬菜。 年初春节时燃放过的爆竹残骸仍遗留在墙根处。 古城南门旁盛开着的朵朵葵花为古城增添了几分姿色。 南城门内总是有燕子急速地穿来穿去,它们很喜欢玩穿越。 城门两侧古老的门闩,每座古城的城门都有这样的门闩,用途相当于门锁,其中横置木头锁门。 紧挨着城门旁的一家农户大门紧锁,窗上堆满了年初燃放的烟花。 走出南城门,茂密的丛林把两侧城墙遮掩得严严实实。 沿着古城南门外往西走,来到了前所粮库。 走进大门发现,城墙外侧堆满了燃煤。 城墙内是已经废置停产的粮库储罐群,有几十座这样的砖石储罐。 走到古城的西南角,可以看到古滋古味有裂缝的角台。 西侧城墙未加修缮,古老沧桑。下图可以看到一半夯土一半砖石,是谁残忍地揭开了老城的皮肤? 城墙上长出的灌木深深地扎根墙砖中,力度把墙砖都拱破了,这是城墙破坏者元凶之一,现场抓个正着。 下图是植物枯死后残留在墙上的朽根木。 墙基巨大的条石被密密麻麻的爬山虎簇拥着。 城墙外,一座印有富强字样的大石矗立道边。 西墙外的公园景色怡人,是古城周边最美的地方。 夏季天黑得晚,城中很多男女老少都聚集在西门广场上跳广场舞。瞧这一对男女远离人群跳得多高兴。 西门瓮城是来访古城不可错过,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进入瓮城顶墙上有字迹模糊的牌匾。 有排水槽。 驻足了一段时间,期间有听到过往的游人谈论,在脚下的右侧墙壁下,日本侵华时曾犯下机枪集体屠杀古城军民的恶行。站在这里屏吸着历史血腥的空气,仿佛眼前重现着当年的惨案。 新时代新气象,中国强大了,正如城墙上贴的标语:参军尽义务,戍边卫国防。 路遇有缘人,遇到了一位古城摄影爱好者郎哥,我们用大炮互摄留念,互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