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游客朋友们:

欢迎大家参观游览罗锅老街。我是解说员***,很高兴能为大家作讲解。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叫“罗锅口村”,这毗邻贵广高铁广宁站、二广高速广宁出口1公里,距广州市中心多公里,已融入珠三角1小时经济生活圈。罗锅口村是广宁县横山镇罗锅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村前傍绥江,与竹海大观中心景点隔江相望,坐船可达;村与海心洲忘忧岛板桥相连,登上观竹楼,茫茫竹海尽收眼底。位于村里的罗锅老街明清时期是繁华的商埠,据清道光本《广宁县志》记载,罗锅埠在清代已是广宁的竹子贸易中心,销往海内外的竹产品以质优著称,名扬世界各地。由于罗锅老街居于水运交通要冲,历史上多次毁于兵火,所以现见到的老街旧建筑多是民国时期所建。

作为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建设点,罗锅口村被列为建设的核心村,于年9月启动建设以来完成了示范片入口广场、古街修复、外立面改造、绿化美化、景观园林提升、无害化污水处理设施等大型民生工程建设,配套完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篮球场、文化室、照明设施等一批文体设施,打造环村绿道、文化长廊、休闲公园、观竹亭、忘忧岛等乡村游重要景观点,形成了清灰瓦、白壁墙、竹栅栏、鹅卵石、绿庭园既古朴又新雅的美丽乡村格局。在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罗锅口村基础配套有效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乡风村风趋于文明,融岭南特色和滨江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罗锅老街重涣生机,成为示范片“一江两岸、一环多节点”乡村特色旅游线路上的新亮点。现在让我们沿着路线,一起感受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的建设成果吧。

第一个景点:观竹楼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呈六角型的楼叫“观竹楼”,一楼门两边的楹联是广宁书法家吴应辉先生的作品,内容是:“百里绥江,沙明水净,赏不尽白鹭青山,渔歌帆影;千年竹海,雨过云收,叹无边光风霁月,舜日尧天”。观竹楼于年9月份落成使用。观竹楼高29.6米,共三层。第一层展示的是广宁文艺爱好者创作的“广宁竹海风光摄影作品”与廉洁文化书法作品;第二层展示的是游客休息室(可作为棋室和茶室);第三层是观赏台,游客可在最高层观赏罗锅“浩渺如烟”的竹海美景,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中放飞心情,在这拍照留念。

从观竹楼下来,我们又继续往竹林深处走。我们所见到的竹子是广宁特有的品种-青皮竹,用途多是用来制纸、做香骨、还有一些生活用具的制作。广宁是广东省美食旅游之乡,广宁云吞水饺、擂茶、椒盐笋虫被评为广东传统名小吃,每个乡镇都有特色美食,竹虫、竹蝉、竹园鸡、竹笋、竹鼠等更是竹乡广宁的地道美味食材。还出产竹芯茶、竹笋、竹制品、番薯干、龙须菜、大芥菜、山茶油、广宁八宝、广绿玉等广宁的十大特色旅游手信。广宁虽然建县年不到,(建县于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即年)但经史料查证,广宁种竹、吃竹、用竹的历史有二千多年之长,竹子与广宁人的饮食住行息息相关。广宁是全国首批竹子之乡、岭南第一竹乡。同时也是全国武术之乡、广绿玉之乡,广东省著名的革命老区(年国家农业部评选的中国十大竹乡是:福建建瓯、福建顺昌;浙江临安、浙江安吉;湖南桃江;广东广宁;贵州赤水;安徽广德、江西崇义、江西宜丰)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让广宁成为了肇庆千里文化旅游画廊里的一颗明珠,令不少人向往。

第二个景点:罗锅老街

走出这一段风景迷人的竹林小径,我们接下来参观的是罗锅老街。罗锅老街于明朝年间形成,至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之所以称“罗锅”,还和这里的“九曲十三湾”地理风貌有关系。从高空俯视这地段,会发现这罗锅河流就像一条青龙鞠伏在大地,汇聚四方灵气,守护这里的绿水青山。由于罗锅这一带地势较低,自然形成了“四水归源”的现象,常见巨大的漩涡在绥江罗锅口河段迂回盘旋后再慢慢流去,形如大铜锅。正所谓“铜锅一响,黄金万两”,当地人认为这是个好兆头,所以就称此地为“罗锅”。

老街沿江而建,全长多米,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一直是罗锅、罗帏、以及对岸梅龙、扶赖一带村庄的商贸集散地。据考证当时商铺建筑多为两层砖木结构,骑楼建筑风格,前半部分用作经营买卖,后半部分用作仓库厨房,二楼为居室。老街最繁华鼎盛时期曾经有杂货、打铁铺、剃头铺、当铺、缸瓦铺、土纸铺、货栈,客栈、裁缝店、蕃摊馆等50多家,处处皆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繁华景象。伴随着岁月的脚步,往昔兴盛的老街已褪尽繁华,浓缩成人们心底抹之不去的记忆。这个曾经车水马龙的繁荣古埠,虽然历经百年风雨洗绦,至今还基本保存着清末民初的容貌,还保留古桥、古渡、店铺、骑楼等古迹,依旧充满绵绵的岁月纯香。漫步在改造后的罗锅老街,两边掠过古旧的窗花与屋檐,驻足在骑楼下,细细品味光影斑驳的古建筑特有韵味,尽情享受清风徐来的惬意,胸中顿有心旷神怡的快感。这种美景,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只能于内心观赏,却不能临摹与复制。

目前,有多家文旅商家进驻着力打造罗锅旅游产业街。富有乡村风情的的民宿、商铺,还有环境温馨舒适,格调古朴高雅的渡口书屋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涌现。通过融合连线的竹海大观景区、观竹楼、忘忧岛、梅双坪美丽江滨绿道、雍和里古村落、厚溪程氏大宗祠、指挥庙等特色旅游资源,定期举办罗锅周末文旅集市、厚溪庙会、梅双坪绿道徒步露营活动等,为游客提供复古场景、特色小吃、爱心集市、文化雅集、龙狮武术表演等文化活动,目标将这里打造成一个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各位游客朋友,罗锅老街就介绍到这里,请大家继续在罗锅老街漫步休闲,用心感受一下这里的自然风光和光阴故事吧!希望我的解说能让你爱上广宁,欢迎您常来做客!

(以上解说词由广宁县旅游局提供,转载敬请注明)

附罗锅人文历史故事资料

罗锅民风民俗:

木船迎娶(陈月婷整理)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绥江两岸人家邻水而居、与竹相依。平时过着“农时耕田,闲时破篾、偶尔打渔”的乡村生活,乐享其中。

沙口罗锅与扶赖梅龙一河之隔,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当地的迎娶民俗也有很大联系。以前,绥江一带河运相当发达,人们来往,运货做生意都是依靠木船运载。所以,罗锅一带的渡头都停泊着很多木船渔舟。

源于地理特点的原因,两岸村民的嫁娶都是通过木船迎娶。当地的迎娶有自己的特色,男家出钱包下三条大木船,(并且规定船的只数是单数)。大木船前头挂上一个“囍”字的红灯笼。新娘的嫁妆先放第一条船,然后坐上几个负责抬嫁妆的妇女。第二条船是搭盖着红头盖的新娘和姐妹。第三条船是搭亲戚好友。每条船都有一个人负责放鞭炮。渡船涉水而过,谈笑声不断,相当热闹。一到对岸的渡头,新郎已经在岸上迎接,等木船一靠岸,新郎就上船接新娘,在众姐妹亲戚的陪同下一起回家。

竹乡村民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竹,包括婚礼在内。新娘进家门之前,新婆婆要点亮一把竹蓠更,在新娘房绕三圈,然后放在火盆里任其燃烧,意为“传宗接代,生生不息”的好兆头。接着用簸箕装着一个炭炉和一把筷子,等新娘跨火炉进家门。点蓠更、跨火炉簸箕的使用都源于人们与竹相依的深厚情感。

木船迎亲颇具水岸人家的生活气息,在河运发达的年代总有一串喜炮的声音飘水而过。

罗锅故事系列

利济桥的故事(陈月婷整理)

明清年代,沙口村雍和里的陈讳宏家庭富裕,出身于书香世家。是一位才智聪明的国学生。当地人把陈讳宏尊称为“宏公”,他号称和济。他年轻有为,有远见,把绥江两岸的土地全部买下来,上至古水坳仔,下至春水黄田一带,全部种上青皮竹发家致富。“斩不了宏公竹,看不尽启迁屋”,绥江两岸莽莽竹海尽是宏公的产业。

宏公凡事亲力亲为,他每个月都要亲自来巡逻一次竹林的长势。当时交通不便,宏公每次都是骑马代步。有一次,他从江积收完货款准备回家,途径罗锅口木桥的时候,正好木桥中间的松木腐烂了,马脚刚好被断木的窟窿卡住了,宏公不小心从马匹上摔下来,重重地摔了一跤。那时候,他就是决定在罗锅口出资修建一座十多米长的石板桥,方便乡亲群众出行。宏公还亲自在石板桥上镌刻桥名“利济桥”。

火烧罗锅铺(陈月婷整理)

民国13年(),广宁县长李济源因反对被省署撤职而下台,但他拒不交官印,逃回乡下罗锅车心岗村。他被撤职之后不甘心失败,到处招揽散兵游勇回乡潜伏,企图负隅顽抗。

原来,李济源带着官印回到车心岗后,省政府方面闻报大怒,立即派出第三师,浩浩荡荡杀往广宁,向李济源兴师问罪。为与粤军第三师抗衡,李济源除大量收编“神打”外,还组织了不明真相的群众成立了以绰号五行棠为队长的“自卫队”。不到半个月的功夫,凡当地李姓人家大部份被蒙蔽而围绕在他身边。

为确保李济源的巢穴安全,“自卫队”在周围布障设卡,盘问行人,封锁河道。“自卫队”还组织侦探人员,越过绥江,到官步、梅龙、横迳一带搜集情报.捉拿“奸细”。凡此种种,使当时商贸媲美东乡、古水、石狗各埠的罗锅,因河道封闭,来往客商断绝,商业贸易骤然衰落,形如死地,群众叫苦连天。

粤军第三师在郑润琦师长带领下,握守绥江两岸的江积、石涧,控制局势,等待时机。李济源恃有地利、人和优势,经常派人深入第三师驻地刺探军情。他们之间的对抗严重地干扰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第三师借群情汹涌之机,把他们组织起来,一些群众自觉献出船艇,随第三师沿绥江北上,直插罗锅。由于李济源的“自卫队”人数不多,又是乌合之众,作战能力不强,所以第三师很快攻下罗锅。最后,没收积极资助李济源的“瑞丰”、“兆泰”商号的所有物资;烧掉李济源所属商铺“万祥”及其在车心岗的房产,以泄心头之恨。李济源见势不妙,便携带着他的“县太爷官印”,狼狈不堪地逃往山旮旯—赤坑汶水避难。不久罗锅又恢复了昔日的平静。

罗锅街的由来(陈月婷整理)

罗锅古街位于广宁县绥江西岸的横山镇罗锅村。相传明朝年间,一个叫李财的外地商人从四会乘船前往广宁、怀集等地寻找商机,当船行至罗锅附近的江边时,被岸上的竹林景色吸引着。商人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叫船夫向岸边驶去。上岸后,在竹林中走了半个时日,发现一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村子里的人家均在破竹篾,上前打听,原来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都是以加工竹篾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经过连日来的旅程,商人感到身体疲惫,在村民的热情接待下歇息下来。

次日清晨,商人走到江边时,看到这里环境优美,而且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是经商的理想之地。

商人自看中河边的宝地后,经营一间以购销竹产品为主的“竹源篾栈”。开张这天,应邀庆贺的宾客接踵而来。随着噼噼啪啪的炮竹声,整个场面喜气洋洋,热闹沸腾。

“竹源篾栈”开业以来,生意越做越旺,很快罗锅地方吸引了很多蜂拥而来的客商,成为众多商人的贸易之地。其中有瑞丰、浮源、万隆、万祥等主要经营竹篾的商铺以及其他如药店、木铺、饼铺、米铺、旅馆、理发铺、五利铺、裁缝店、云呑店、竹器店、合利店(打铁铺)、番滩馆(赌馆)、茶楼、江上艇仔粥、流动滩档等几十间店铺兴运而起。从此,罗锅河边便成为当时绥江岸边繁荣的乡村集市。

罗锅古街简介(陈月婷整理)

罗锅古街自明代建埠以来已有五百多年历史,遗址全长约多米,位于绥江河西岸的广宁县横山镇罗锅村。据说,因罗锅的地理环境独特,依山傍水,面濒绥江,地势较低,形如锅底,加上时受河水涨淹,俗称罗锅。

罗锅以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肥沃的土地适宜竹子的生长。据考古证明,年在罗锅附近的铜鼓岗曾发现一批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墓葬,出土一批当时加工竹子的劳动工具青铜刮刀(篾刀),罗锅种竹的历史也可追溯到这个时期。

据清道光本《广宁县志》载,罗锅埠在清代已成为当时广宁县竹子贸易的中心,也是绥江上一个重要的货运码头,同时还是绥江水道上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广宁的粮米、竹木、会纸等货物主要通过这个码头发往广州等地。

罗锅的竹子是当地人民的主要经济支柱,据史料记载,清代至民国时期,广宁罗锅销售的竹篾是最兴旺时期,就以当时的罗锅水(今白坎、罗锅两村)地方开设的竹篾商店就有二十多间。竹蔑最初运到珠江三角洲的佛山、新会、顺德、江门、中山、陈村等埠销售。后来为扩大罗锅竹篾销售市场,商人们均在各大埠设立广宁贸易的篾铺,这样大大方便了外商订购,使广宁罗锅的竹篾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及世界各地。

罗锅的竹产品越销越旺,当地人民经济得到改善,云集罗锅埠的客商日渐增多,而形成罗锅埠繁荣昌盛。据考证,当时罗锅街曾开设的各类商铺有几十多间之多,这些商铺均为广式骑楼风格的建筑,分两层,下层作为商铺的门面,上层作为存放货物和居住之用。其中篾铺有浮源、志祥栈、万隆、联昌隆、志昌、万祥、瑞丰,一般篾铺以收购竹篾、香骨为主(兼营什货)。其他有药店类的福生堂、宝生堂、万和堂,木铺有木记、三盛六,米铺有益记、旅馆有永泉客栈,理发铺有三兴、美光、饼铺有子泉,还有其他的钟表修理铺、猪肉铺、五利铺、车衣铺、云吞铺、番滩馆(赌馆)、竹器店、合利铺(打铁铺)、茶楼以及流动滩档等。由于罗锅老街居于水运交通要冲,历史上多次毁于兵火,现在老街的是多为民国时期的建筑。

随着时代的变迁,往昔繁荣的罗锅古街已变沉寂,庆幸的是这个曾经繁荣兴旺的古埠虽然经过几百年的沧桑,至今还基本保存下来旧时的店铺、街道、古桥、古渡等古迹。

罗锅15家百年老店故事(陈月婷整理)

1、益记米铺

清道光年间,当地叫啊益的小伙子靠收购粮食出售,做起小本生意。由于他待人诚恳,热心肠,生意越做越红火。人到中年娶妻生儿,夫妻俩勤劳持家,日子甜美。他们从泥砖房搬到门庭大院居住,益记白手起家成为一方佳话。富裕的他并没有忘记贫困的乡亲。于是他继续扩大营业,开了一间益记米铺。在青黄不接的日子,总会派米救济附近难民,惠及百姓。从此,这间“益记米铺”远近驰名,流芳至今。

2、同发山货

清末,“同发山货”老字号主要经营土杂山货和中草药材,以货真价实,有求必应作为营业理念。周边农户把小青香骨和打到的野味均拿来这里寄卖。当街铺面有条不絮地陈列着新鲜山货和药材;铺面后的小院,多半用来晾晒和堆放山货。所有物品全是上上精选,不少外地的客商都来这家老店购买。附近乡亲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同发山货为当地农民销售山货草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提供平台,成为罗锅旧街颇负盛名的百年老店。

3、苏杭布匹

清咸丰年间,李子祥在罗锅横街开了一间苏杭布匹店,也叫“子祥布匹”。主要经营苏杭丝绸和纺织品,印花缎、提花绸、丝绸服装、花式布匹、应有尽有。各类档次货品齐全、款式多,展现当时丝绸行业的最高水准。这里的布匹是用上好的棉纱交给染坊漂染的,不缩水、不褪色,价格实惠,深受乡亲的青睐。此店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作为经营准则,如出现质量问题,包退包换,让老百姓买得开心、穿得放心。成为当地丝绸行业数一数二的百年老字号。

4、宝生堂医馆

清道光年间,一位钻研中医有道的大夫,在罗锅旧街开设了一间宝生堂医馆。他平时上山采药,为村民把脉开药,诊治疑难杂症,药到病除。遇到生活极为困难的乡亲,他总是施救赠药,不收费用。每当发洪涝,有疟疾暴发危险的时候,他身行力健组织民众消毒水源,清理垃圾,到各家各户派发防护性的草药。并且在医馆煲中药,为路过的村民免费派送赠饮。当年,宝生堂的郎中就是百姓心中救死扶伤的活菩萨,是一位医德高尚的好大夫。

5、花旦锦钟表铺

民国年代,上流社会的富家少爷小姐盛行佩戴手表,当时被看作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人们结婚的彩礼讲究“三转一响一咔嚓”,其中“一咔嚓”就是指机械手表。当时钟表的流行,维修生意很好挣钱。花旦锦钟表店的店面虽小,但是五脏俱全。由于李锦年轻时曾做过花旦,所以村民都叫他“花旦锦”。他修表技艺高超,维修实操三大技能及锉工、钻铆、整理游丝等传统技艺无所不精。“修钟表就找花旦锦”,已经成为一个响当当的技艺品牌流传在罗锅老街,至今已经成为一个年代的追忆。

6、番摊馆

清朝是我国历史赌风兴盛的朝代,尤其以五口通商以后的几十年,广东在国内流行“粤人好赌”的说法。

摊钱在清代称为番摊,称为“番摊馆”。“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杜甫生动描绘了嗜赌成风的社会现象。商埠繁荣的罗锅老街有不少番摊馆,吸引不少赌客围观参与。番摊是由赌馆主人做庄家,以定额派彩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赌法。赌博规矩基本一致,按照赌注金额的大小分为“金牌”、“银牌”、“铜牌”、“牛牌”四等,开摊有四种结果,所以赌法分为四门,赔率则有番、角、稔、正四种。总之番摊赌博,有人欢喜有人愁。

7、当铺

清末,罗锅老街有不少番摊馆、牌九馆,很多嗜赌成性的客人赌博输了钱,就拿值钱的物品去当铺典押换钱。那时候,典当业应运而生。典当铺是一整套有别于其他行当的传统摆设,门外写着一个醒目的“当”字。老式当铺前是木制的栅栏,高大的柜台前放着算盘、笔筒和登记簿。主要典押地契、田契、古董和金银珠等值钱物品。19世纪下半叶开始,典当发展迅速,出现当、按、押、小押几种典当铺,横山进入典当行业全盛时期。如今,岁月悠悠,当铺旧址仍然顽强地守护着一段褪色的记忆,成为经济发展的历史印记。

8、洪仔云吞铺

洪仔云吞铺在罗锅老街以“爽脆香口”尤为出名。已经有过百年历史。用料上乘,待客真诚,让客人吃得放心是洪仔云吞铺经营的宗旨。

洪仔煮云吞不但用料新鲜,还有独家秘诀。他制作的云吞皮薄如蝉翼,很有弹性。选择的新鲜猪肉三分肥、七分瘦,并且手工剁碎做馅,令到肉馅有爽滑多汁的口感。再把本地狗乸蛇起骨削肉剁碎,接着与猪肉使劲拌匀,用筷子包卷起来。然后柴火煮云吞,配上一碗猪骨老火汤水,撒上一些芝麻葱花,一碗透着浓浓香气清汤中的云吞做好了,美味飘香,让人垂延三尺。

9、子全饼铺

创业于光绪年间的子全饼铺,是当地著名的百年老饼铺之一。店主李子全,从小就跟广州的师傅做饼。学艺有成之后,他就回来罗锅老街另起炉灶,开店铺卖饼。他每天早起,搓面粉做饼。在品质上下功夫,保证用料足,食材新鲜,每次烤制好的饼干总是飘香而出。令过往客人食指大动,纷纷掏钱买饼。子全制作出来的饼皮薄馅靓,点心琳琅满目。核桃酥、鸡仔饼、老婆饼、盲公饼、鸡仔饼……各色点心香气扑鼻,模样精致,让人赞不绝口。子全做饼坚持纯手工制作,因为他相信手工制作的点心是有温度的,可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10、如源竹篾铺

清同治年间,绥江两岸各埠经营竹类的商行十分兴旺,罗锅渡作为广宁对外贸易的重要渡口之一,运载竹子土特产等商品销往珠三角地区。

横山丰富的竹资源造就了篾铺的应运而生。罗锅老街有许多竹篾铺,其中以如源竹篾铺口碑最好。由于本地的青皮竹篾线韧性好,不爆青。所以,如源都会挑选优质的竹篾来高价收购,许多乡亲都乐意卖给他。然后再贩卖给广州的商客。如源竹篾铺竹篾质量好、价钱合理,外地客商都喜欢来这里拿货。他从不以次充好,坚持好质量才能赢得市场的经营理念,因此,成就了如源竹篾铺百年老字号的骄傲。

11、三盛木铺

清末,罗锅老街的三盛木铺以精湛的木工技艺最为出名。李三盛为人老实,聪明好学。从小跟着老师傅学习木匠,经过十多年的钻研,他积累了不少经验。三盛成家立室后,开店卖木器,主要是自产自销。

三盛木铺虽然是不起眼的老木器店,里面的木器却是应有尽有,木桌木凳、束腰方凳、长方箱、小扁桶……,店里放置着各种老式刨木器、钻子、凿子,常常能看到他在店里埋头做木工的情景。他特别注重木器的质量美,赢得不少顾客的青睐。他用心制作,刨的木板光滑顺手,捏的尺寸精准,制作的木器精美实用,让十里街坊叹为观止!

12、高佬月荣木屐店

木屐是中国最古老汉服足衣的一种。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足见木屐在古代,特别是汉晋隋唐时期最普遍的服饰。

明末清初,罗锅佬李月荣开了一间木屐店。他身材高瘦,所以,村民都把他叫做“高佬月荣”。店里品种多:公屐、高齿屐、平底木屐等。不但质量好,款式多样、而且屐上彩画美观,穿起来特别舒服耐看。李月荣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木屐,有过百年的传统,是三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手艺。

13、单眼兰豆腐店

鲜嫩雪白的豆腐在罗锅老街闻名遐迩。清末,自幼丧父的啊兰从小有一只眼睛瞎了,当地人把她叫做“单眼兰”。她开了一家小店买豆腐。她制作的豆腐原汁原味,供不应求,生意红火。

单眼兰从不怨天尤人,每天凌晨起来,勤快地在磨坊里做豆腐。无论春夏秋冬,风雨不改。她不厌其烦地一边架着牵豆腐的磨子,一边扯浆。单艳兰坚持用古老传统工艺制作纯豆腐,研磨黄豆、过滤豆浆、煮浆点浆、压板成型,一整套流程下来,香喷喷的豆腐就做好了。品尝石磨豆腐,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励志的情怀。

14、李城记猪肠粉

清末,罗锅老街的李城记猪肠粉远近驰名,是当地一道颇有名气的舌尖美味。李城制作的猪肠粉皮薄馅靓,吸引不少顾客来品尝。他每天早起,在店铺里用石坎舂打粘米成粉,再用竹筛不停地来回筛粉,接着把筛好的米粉拌凉水开好粉浆。最后舀一勺粉浆倒进开水沸腾的铜镗里慢慢荡开,再放一些萝卜仔和木耳的馅料。盖上锅盖蒸两分钟,把成块的粉皮慢慢卷起来,从中间用刀切开再上碟,浇上香油酱油和葱花,一碟香气诱人的猪肠粉做好了。色香味俱全的猪肠粉,吃完后唇齿留香,至今让人追忆回味。

15、裕香楼

清末,位于绥江河边的裕香楼,是一幢旧式的两层骑楼。这是一位外来客商开的茶楼,他看中罗锅老街的商机。顾请了几位附近的乡民当店小二,以烧卖虾饺和艇仔粥作为特色美食开张营业,坚持“顾客至上,用心服务”的经营宗旨,发展茶楼生意。许多富贵人家喜欢饮早茶、叹一盅两件,欣赏美丽的江景。尤其在墟日,茶楼座无虚席,熙熙攘攘,特别热闹,伙计忙得不亦悦乎。裕香楼经营有道,环境舒适,已经成为方圆百里家喻户晓的名茶楼。

罗锅桥头古榕:罗锅利济桥边的古榕苍翠挺拔,伴随古韵悠悠的利济桥度过百年风雨,站立成一道优美的风景。古榕以枝繁叶茂撑起绿树成荫的秀丽,葱茏的枝叶向人们展示着她四季常青的旺盛,绿叶在阳光斑驳中跳动人罗锅风正气和的繁荣景象。高大树冠和互相攀缘支撑的枝干,尽情伸展她的博大包容。多少年来,古榕落地生根、庇荫众生、厚泽载物,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榕树精神”。在岁月的洗礼中,无惧砥砺风雨的形象已经扎根在百姓的心中,象征着一种崇尚的品格。

来源:广宁县旅游局

广宁在线全新推出便民小程序,提供求职、招聘、求租、出售、二手、房屋、新店开业等商家推广信息。点击进入:广宁在线便民服务小程序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