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治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一条“小河”波浪宽……

孙辉亮

写于柳川河上游引水工程竣工之日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每当听到或是哼唱起电影《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这首激昂向上、脍炙人口的歌曲时,我总是禁不住想起、念起我家乡的小河—柳川河。

“小河”,名叫柳川河,古名“柳河川”。是穿越宣化区城中心的一条重要河流,属永定河流域的洋河上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崇礼区南部,崇礼区四台嘴乡桦林子村,流经8个行政村,入宣化区境内,称为盘肠河(盘常河)。它一路向南,穿山越谷,百廻千转,流经宣化区东望山乡、大仓盖乡、春光乡。在春光乡四方台村、王河湾村交界处,与附近的一条山泉小支流汇合后,进入山谷,流往宣化古城,始称柳川河。

“柳河川郭北绕西城,泥河卧东时有声。无名小溪古垣过,壕引活水嬉白鹅。山水缓缓秀南湖,诸河一统归洋河”。古代诗人的一首诗,道出了古时宣化城的河流情况。

柳川河,从宣化古城穿北绕西而过,上游境内河流长48.5公里,下游段蜿蜒11.7公里,最终汇入洋河。河宽40——米,流域面积.2公里。

水,生命的源泉。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的滋润。

大多数民族都在有水源的地方,建立起村落、族群,依水而生,以河而衍,河流和水源满足了人类最原始的生存需求。

城市的发展和文明的起源,同样离不开河流。

在早先人类居住的城市中,人类的生存、农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河流。城市最初的脉络,大都是围绕着河流,而逐渐形成的。

河流,也是世界上众多著名城市的发祥地。

多少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政治宗教、文学艺术,甚至历史掌故、名学大儒、乡情乡愁皆与她休戚与共。

许多河流,被称为母亲河。盖因千百年来的流淌,滋育着城市与众生,涵养着风情与人文,塑造出流经之地的文化性格。

每个城市,几乎都有这么一条河,她穿城而过,孕育生命,滋养经济。她是城市建设的推动者,城市文明的见证者,也是一座城市的大动脉。

一条河,之于一座城,是时间最深处的记忆。

虽然,古城宣化,柳川河、洋河、泡沙河等,多条河流环绕,但只有柳川河穿城而过。从宣化老八景之一的“柳川万柳”,到“柳川书院”等许多称呼和名字中,只可以证明:柳川河,在宣化人心中的地位,对古城宣化的重要性,古宣化人对柳川河的喜爱和重视。

如果说塞纳河孕育了巴黎,泰晤士河孕育了伦敦,台伯河孕育了罗马,永定河孕育了北京。那么,柳川河也孕育了古城宣化。

如果“大河”之一—黄河,是寓意着中国的母亲河,是伟大祖国母亲的象征,那么,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小河”柳川河,是古城宣化的母亲河。

“小河”一柳川河,就是祖国母亲千千万万的孩子,家乡宣化的象征。她虽没有长江滚滚水,那么惊涛骇浪;也没有涛涛黄河水,那么蜿蜒曲折,但在我心中,她是一条真正的“大河”,一条孕育了宣化古城几千年发展成长的河。

柳川河,在我的记忆中,是一条美丽的河,是一条温暖的河,是一条多姿多彩的河,是儿时孩子们的乐园和向往的圣地,是孩子们游玩的天堂和乐土。春天河边折柳捞鱼,夏天河里游泳戏水,秋天在芦花丛中放飞遐想,冬天河中滑冰追逐。春夏秋冬,小河两岸稻花香、鱼虾美,四季皆宜。小河伴我慢慢长大,小河带给我无尽的欢乐。

“倘若生命中有一条河能陪伴终生,那便是人生一大幸运。”著名作家蒋子龙说。很庆幸,我的生命里,有一条柳川河,一直在我心里梦里轻轻荡漾。

“宣城聚关外之秀,柳川为宣城之秀。”沧海桑田,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从常峪口—东疃—周顶屯—南湾—青边口—东望山—西望山—青寺—定兴堡—沙圪垯洼—路家房—王河湾—四方台—邵家湾—盆窑—下八里—河子西到旧李宅,柳川河依然安静地流淌。

柳川河,几千年来静静流淌的柳川河,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闪闪发光的精美丝线,串起来一个个珍珠般美丽的村庄,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柳川河的发源地,在崇礼区南部四台嘴乡的桦林子村。

崇礼,历史上,一直归宣化管辖。

在西汉、东汉和三国时属幽州上谷郡。西晋时属幽州广宁郡。北魏时属燕州。唐代属河北道妫州。辽代属西京道奉圣州。金时属西京路宣德州。元代上都路宣德府。明为少数民族游牧地。清属直隶省口北道张家口厅。年(民国三年)属张北县。年崇礼地域行政区划从张北县分出,取“崇尚礼仪”之意置.

四台嘴乡地处崇礼区东南部,东与赤城县一山之隔,南与现在的宣化区接壤。西与崇礼区高家营镇毗领,北与西湾子镇相连。

四台嘴乡,居于坝下地区,整个地形呈较规则的三角形,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群山连绵起伏、沟壑纵横,草木茂盛。海拨高度--米,最大高差米,平均海拨米。自然气候,属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的寒温区。柳川河水,就是由发源在这里的山泉组成的。柳川河水,入现在宣化的第一站,就是常峪口,现属东望山乡管理。

常峪口,位于柳川河上游(盘常河)边墙山南麓,宣化以北20公里之处。它是通往塞北的豁口。

史书记载,明洪武二年,大将军常遇春,统兵追逐元顺帝,攻陷元上都(今内蒙正兰旗),凯旋以后,在此驻守。

洪武二年(年)七月七日(8月9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岁。于是,这里以常遇春的名字命名,叫常峪口(谐音)

常峪口城,建于明初,是屯兵保卫长城的重要城堡,其城周长4里,高3丈6尺。城内曾建有庙宇36座,因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加上人为的破坏,如今仅剩下了马神庙,龙王庙等处,但也残破不全。南门外有广济蹄印,至今清晰可辩,常遇春大战柳川河,单骑飞马过桥的故事,在这一带广为传颂。

解放以后,曾在它南门旧址,挖出黄铜炮两尊,炮身刻有“常峪口南门防御轰雷大将军”字样,炮底部铸“重贰佰贰拾斤”,被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年,又在北部长城上,发现铜炮4尊,铁炮2尊,炮身刻有“永乐十三年功音壹万贰仟伍佰陆拾号”的字样,现在张家口博物馆保存。

常峪口水库,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东望山乡常峪口村北3公里多处,属永定河水系洋河支流盘常河上游,距宣化城26公里。水库于年开始建设,年建成。主体由大坝、溢流坝段、泄洪底孔、左右灌溉洞组成,最大坝高37米,坝长.2米;溢流坝长80米,最大泄洪量立方米/秒。水库控制流域面积.6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万立方米,防洪库容3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万立方米,水库设计防洪标准50年一遇,校核防洪标准年一遇,是一座以兴利、防洪为主的小(1)型水库。35年后的今天,该水库,仍是宣化区比较大的水库之一,至今还发挥灌溉作用,也是宣化区重点防汛对象。防洪作用保护下游21个行政村,覆盖人口30万人,耕地面积达6万亩。

青边口。

青边口,南距宣化20公里,西邻大境门15公里,是通往塞北的重要隘口,属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许多朝代,都选中这里修筑长城。最早是战国赵长城,以后是北魏,北齐长城,最后是明长城。

青边口城始建于明初,据史书记载,明洪武二年春,大将军常遇春在常峪口病故,其子常茂,承其父业,继续统兵证讨朔方。据说,常茂曾在此地降服了一位武艺高强、占山为王的好汉秦边虎,常茂临走,留下秦边虎在此镇守,起土为城。后来,这个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以后演变成了青边口。

柳川河穿过大仓盖镇的路家房村,就到了春光乡王河湾和四方台村的交界处。

王河湾村,隶属宣化区春光乡,位于宣化区北郊,东至柳川河畔,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土地面积一千多亩。80年代初,还种着大面积的水稻。

王河湾挎鼓,是一种流传于河北省的汉族舞蹈,流行于王河湾村、四方台村、赵家夭村附近的汉族民间艺术。

年,距今年前,一位叫贺万海的年青人,用废弃的煤油箱子,做出了雏形的挎鼓和村里的年青人们逢年过节敲打起来,俗称"煤油拉子把式"。到解放前的年,有一位叫刘龙的人,爱好挎鼓,又觉得原先的挎鼓形状、音色不美,节奏简单,表演动作不丰富,于是他借鉴中国其他鼓的优点,结合本村挎鼓的形状、特点,自己出钱买来了材料,用当时较先进的手工艺做成了木帮、皮面的八面挎鼓。新做成的鼓因材料的改变,音色动听了,形状也在原来煤油箱子形状的基础上,变成了中间粗,两头略细的形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同时又买了两付镲,正式成立第一个鼓班,叫“三关社”。由此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王河湾挎鼓,在宣化柳川河一带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由于对器具、地点、人数没有很严格的限制,很受广大农民的喜爱,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丰富和完善了中国音乐史,5年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王河湾和四方台交汇处,流下的柳川河水,穿越两座面对面矗立的山谷,向下游古城流去。两座山,像两扇水门,又像两条龙在戏水。

玄空寺,就位于山谷中。距宣化城北约2.5公里处,曾经香火旺盛,远近闻名,是一座神秘的寺庙。

古时,宣化的桥多、庙多,有名的大庙也不少,玄空寺是众多寺庙中较小的一座。一般的寺庙,都建在平地上,而玄空寺,却建在山腰,悬在半空。

玄空寺依山而建,凿石为基,就岩起屋,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建筑。现在,下层建筑已成废墟,从遗迹中隐约看出,前为一片平坦的空地,是僧人的练功场,后边靠山处为房屋,是善男信女祭拜神灵的地方,房屋只有残断墙体留存。二层建筑保存尚好,它随着凹凸不平的山势,兴建出正殿和左右配房各一间。正殿面阔4.9米,进深2.7米,高3米,拱形门,门额之上有匾一块,曰:“玄空寺”,门的两侧各有圆窗一个。正殿内有佛台一周,可惜目前没有一尊佛像留存。左右配房建筑形制与正殿略同,但由于受山体的限制,面积很小,左者还不足一平方米。正殿和左右配房的墙壁上原有彩色壁画,现只有右配房墙壁上的山水画,清晰可见。整个建筑充分利用山壁的空间,设计巧夺天工。站在谷底仰望,玄空寺上载山崖;登上二层俯视谷底,玄空寺如临深谷;从对面的山上看玄空寺似乎真的悬在半空,仿佛一只瞪着双眼,展翅欲飞的雄鹰,又似一尊嵌在山腰的精巧别致的玉雕。玄空寺美观的造型,合理的结构,无不向后人展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玄空寺,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古时有一富家女子,和家人来此游山玩水,由于观光兴致正浓,却忘记了脚下的危险,不慎从山顶坠下,幸运的是她没有掉入山底,而被长在半山腰中的一棵树挂住,只伤了些皮肉。这家人认为,是山中的神灵,把坠下山谷的女儿悬在了半空。为了感谢神灵,出资在山腰建造了这座寺庙。玄空寺,也因此被传得越来越神。解放后,因国防建设的需要,所在地被解放军某部征用。玄空寺被封闭在了山谷中。

有关玄空寺的建筑年代,文献中没有记载,至今也未发现明确纪年物。根据玄空寺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判断,应为清代时期的建筑。

盆窑村,位于宣化区城北郊,北靠大山,南临柳川河畔。最初的名字叫“瓦盆窑”,是古人做瓦盆瓦罐的场所。

在0多年前,人们盛物的容器,是土做的,但这些容器不结实,后来人们偶然发现,把这些黄土做的容器,用火烧后,变得坚实,不怕水浸,人们叫这些容器为陶器。再后来人们又发现,用高岭土作的容器,用火烧后不但表面有一层光滑的釉,而且更结实,人们叫这种容器为瓷器。现在以盆窑命名的村落,大多是以前的陶器或瓷器的生产加工场所。

盆窑村有名,缘于三个原因。一是古时制作的瓦盆质量好;二是村后山上的“恒山寺”;三是牛奶葡萄。

村后凤凰山东侧的山脊上,曾建有一座寺庙,叫“恒山寺”。“恒山寺”里有“奶奶庙”。解放前,香火极盛,清史曾有明确记载。

年,大作家冰心等来宣化时,曾重点写过“恒山寺”,可惜后来被毁。目前,只剩下三个大殿的地基。从留存的地基上来看,当时三大殿的规模,是何等地宏大。

大汉的繁华,丝路的花;西域的藤条,宣化的家。葡萄,是插条无性繁殖的植物。宣化的牛奶葡萄,是多年前的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通过丝绸之路,将葡萄的藤条,引入到内地。从新疆的吐鲁番—长安(西安)—太原—大同传到宣化。距今已有多年的栽培历史了。

宣化葡萄园的葡萄,每一架,都是圆架。宛如一个巨大的漏斗立在地上;又象平地撑起来的一把倒立巨伞;仿佛还是一朵硕大的莲花盛开,故叫莲花架(漏斗架)。宣化的葡萄种植,是村城里逐渐向城外发展的。千百年来,从城中心的鼓楼,到城外的盆窑村,举目皆是。漏斗型葡萄架,底部中空、上半部分修葺成圆形,架体搭建成立体的方形,呈现“外圆内方”,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生长在城内的,和房舍高楼相依;生长在城外的,和潺潺的柳川河水相伴,架架葡萄相连,接天蔽日,非常美丽,煞是壮观。

“千年的神奇传佳话,最好的葡萄在宣化”。宣化,位于北纬约41°,四面环山,三河环绕,光照时间长,土地肥沃。宣化的牛奶葡萄,虽然和吐鲁番的“马奶葡萄”,属同一品种,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壤,造就了宣化牛奶葡萄独特的品质,如地球上植物的“种子”,乘“宇宙飞船”回来后“变异”,比原来的植物长的更好!牛奶葡萄特别适合在宣化种植,在这里生长的特别棒!其粒大皮薄,肉厚多汁,清甜可口,又能剥皮切片,素有“刀切不流汁”之美誉。曾多次获奖。

年获“巴拿马万国物产博览会”荣誉奖。年5月,宣化的“城市传统葡萄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文化遗产”。年宣化牛奶葡萄的品牌价值,已达20.30亿。

由于盆窑村面水靠山,背风,阳光充足,土壤好,生态环境好,又用富含矿物质元素,营养丰富的柳川河水浇灌,所以盆儿窑村的牛奶葡萄,品质最佳。

下八里村,位于宣化城西北。背靠群山,东临柳川河,南面洋河,是一块非常好的风水宝地。

年至年以来,先后在这里发掘了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家族的10余座墓葬。

墓葬出土了大量瓷器、陶器、漆器、木器等器物,以及核桃、栗子、葡萄等食品和大量内容丰富的辽代壁画。辽墓壁画内容涉及辽代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颜色鲜艳,绘制精美,反映了墓主人日常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散乐图、茶道图、天文图、出行图、备经图、启门图等壁画,展示了墓主人日常生活的场面。其中以天文图最为珍贵,影响最大,它是我国考古界继汉墓星图和北魏天象图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是一幅把中国传统的二十八宿记星法,与西方古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记星法,融合在一起的中西合璧天文图,是我国古代发现最早的中西交流的天文图。属首次发现,现为大学天文学必修课。

年,在下八里村出土的辽墓中,发现了距今多年前的干葡萄串,葡萄酒。是目前国内最早发现葡萄酒实物的。说明当时的宣化,葡萄种植之广、面积之阔、都市之繁华。

年,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夏、商时期中华分九州,先属幽州、后属冀州。秦朝时天下分36郡,宣化为上谷郡。明朝时为著名的长城九镇之一,清朝时是全国72府之一,已有多年的历史。

从秦汉起,宣化一直是州、府、郡、县的治所。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曾任上谷郡太守多年。

宣化古城,为历代军事重镇。有“京师锁钥”、“神京屏翰”之称。

《宣化府志》记载:“宣化全境,飞狐、紫荆控其南,长城独石枕其北,居庸屹险干左,云中固结于右,群山叠蟑,盘踞峙列,足以拱卫京师。”明代为九边重镇之一,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和屯兵最多,号称“九镇之首”。

从明英宗开始,朝廷向宣府派遣级别高于都指挥使的镇守总兵,佩镇朔将军印,原万全都司最高长官,正二品大员都指挥使,也直接隶属总兵调遣。宣化府军事工事坚固。历代修筑墩台座。驿站、邮馆、马站、暖铺等90多座。据志书记载,仅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北方部落经宣化南入的较大战争就达70余次。在宣化历代战役中涌现出了一批如于谦、杨洪、罗亨信等文武兼备、忘身爱国的忠烈之士。

宣化虽地处阴山,但地势平坦开阔,历史上,宣化城周边,拥有洋河、柳川河、泡沙河龙洋河三大水系,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明代初期,柳川河的水,应该是很大的,而且水患多。否则,就不可能将柳川河水,引入近10个平方公里大的宣化古城。

明太祖第十九子谷王朱惠就番宣化,期间建设谷王府时,将柳川河水,经高远门引至城。经五狱庙,穿玉堂阁墩券,贴书院,背武庙、观音堂,出承远门三里左右和洋河会师。这说明,当时柳川河的水,还是非常大的。水小的话,不大可能,滔滔不绝地穿过6里13步的古城,

河道入城后,因水患频发,清道光年间,宣化最高级武官郑魁士,带领乡众在大北门外,修筑永固坝。这一坝,距北门约一里,东西走向,自东起于北门城墙与高远门相对应,西迄于城封墙外。永固坝的建成,意味着柳川河,再次异道,便形成了今日的柳川河河道,先向西后,向南流入洋河,行程11公里。

水门,是明代宣化,为把城北柳川河水,引入城,而在北城墙上修建的通道。当时河水分东西中三股,从北城墙水门引入,纵横流过古城后,从西侧出城,注入洋河。水门为三孔水道,每个水孔宽1米,高2米,深10余米,由石条垒砌,水道顶部采用石碑、石柱、栏板等废弃建筑构件。

宣化古桥也建的很多,相传,有72座桥和庙。主要原因是城池南低北高,牌楼南和新开路,原来都是城内的大河沟,从北门进来的洪水,经这两条河沟汇入洋河,所以各条街巷,须建成木桥或石桥。

现在,桥,基本上没有留下来,只留下了一些桥名,如皇城桥、南关桥、观桥等。庙,也只剩下时恩寺、文庙等寺庙。

“柳川书院”,是在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年),在皇城桥东大街,原杨氏的私塾处兴建(现宣化区教工家属五号楼周边)。由当时的兵备道良卿、宣化府知府张志奇、宣化县知县黄可润等发起,得到周边十州县各属绅士人等不遗余力的捐资兴学。

史书上有赞:“宣城聚关外之秀,柳川为宣城之秀,地灵人杰,自今开辟,公之远矣……”。

书院内建有学舍七十余间,堂屋两间,轩廊(有窗户的长廊)五间。书院前后是四通八达的大路(即相国庙街和皇城桥大街);院东建魁星楼(魁星是我国古代神话中指管文章盛衰的神)。楼前树立着当时直隶总督方观承,亲笔书写的“柳川书院碑记”和宣化府知府张志奇,亲手书写的“柳川书院记”石碑各一方;院西凿建池塘,引柳川河之水穿院入池。院中年年潺潺清水、垂柳倒影,池内荷花盛开争奇斗艳。庭院一派幽静典雅、美不胜收;后院设射圃,是练习射箭的地方。还配有书院的附助设施,水井一眼、火房、马厩数间。从建筑上看,反映出当时文武合一教育之特色。古城宣化,地处塞外要冲。历代为屯兵防守之重镇,战争频繁,文化落后。当时来宣任职的官员,多重视教练习武,少谈及文化教育。对子孙后代熏陶感染的,也多是强悍猛烈,打打杀杀;少规范温和善良,文化礼仪。

从明初清末看,宣郡也只出了些武功显赫人物。如明代的田雄、张俊、马芳,清代的郑魁士(忠烈公)。

“柳川书院”的诞生,弥盖了周边州县文风的转机,使宣府人们懂得了在习武之余,转入文教。“柳川书院”接纳了宣府所属十州县莘莘学子。呈现出“征鼓之声化为诵弦”的可喜局面。起到了文教复兴,移风易俗的良好作用。逐渐一批批文武双全的人才,脱颖而出。据《宣化县新志》记载:“宣化在清朝中进士者九人;举人十七人,拨贡一百零四人;武进士五十二人,武举人一百五十人。”足可见,“柳川书院”的建成,对宣化而言,意义深远。“柳川书院”于清朝末年因办新学而废除。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年)十月,宣化府中学堂在“柳川书院”成立,暂时占用的仍是“柳川书院”的校舍。第一任校长是胡桂芳。第一批招收学生十九人,后来全部送日本留学,开创了张宣地区学生到外国留学的先河。这批学生后来成了名的很多。民国二年(公元年)一月,宣化府中学堂扩建,征收了“柳川书院”对面的“万寿宫”建立分校。民国三年(公元年)一月,又占用了“演箭所”辟为操场。其后不断扩充校地,发展成为最具规模且负有盛名的“直隶省立第十六中学”,后来又改名为“察哈尔省立宣化中学”。现如今,原址上建立的宣化第一中学,已成为建校多年的省级重点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栋梁人才。

十一

明初,柳川河改道宣化古城西门外后,几百年过去了,后因战乱等原因,柳川河年久失修,到清初,每年开春立秋后,西北风肆虐,漫天的黄沙,使得河滩成了一片沙海,百姓深受其害。

清乾隆十四年,方观承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理河道。

方观承,字宜田,号向亭。康熙三十七年(年-年),安徽桐城人。督直隶20年。精通治河方略。在农田水利综合治理方面成绩卓著。

方观承的祖父方登峄,官至工部主事。方观承的父亲方式济,康熙四十八年(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康熙五十年(年),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因其著作《南山集》一书中录有南明桂王时史事,并多用南明三五年号,被督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参劾,以"大逆"罪下狱,两年后被处死。因戴名世在《南山集》中引用了方观承的曾祖父方孝标著作中有关桂王抗清的章节,方家因此受到牵连。方观承的祖父与父亲,被流放至黑龙江。方观承及其兄因年龄幼小,被免于流放,寄食于南京清凉山寺,靠僧人接济为生。每年兄弟二人都要千里跋涉,往来黑龙江与南京之间,到塞外探视亲人,其生境异常艰辛。早期坎坷的经历,并未使方观承就此消沉,而是磨练了他的意志,未他以后的作为,打下了基础。

方观承从小因父亲坐康熙帝的文字狱,而寄食清凉山寺,长年与兄长方观永徒步至塞外谋生,经常饿着肚子往来南北,因此深知南北险要要塞及民情土俗。他任直隶总督后,谋划治理宣化府(今宣化)的沙患。

方观承组织全城军民深挖城壕,引柳川水流入,夹濠种植柳树,沙患大减。乾隆十九年(公元年),方观承又奏请朝廷,要彻底治沙去其积患,与城西购民田合官产,获得千余亩土地,广植柳树,并以宣化县黄县令为首,组织民众排除积沙,沙去后于其上筑堤,堤内外又种植杨柳,同时又在城西大力建设种植蔬菜和花草的园地,种植谷物庄稼,疏濠凿井用以灌溉。为此,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万株之柳成荫,百年之沙患根除。

植柳治沙成功,大大改变了宣化府(今宣化)城西的环境,昔日的荒漠景象,再也见不到了,代之而来的是一片柳川胜境。因柳树成行十分壮观,形成“柳川万柳”的胜景。在西郊修筑一所小庙,以让人牢记植柳治沙之功。

因为这里是出塞赴晋的交通要道,行旅驿使络绎不绝,于是在庙之西构筑了茶室,供来往客旅饮水解渴;在庙之北构筑了邮舍,供人迎来送往住宿;在庙之东建筑了一个凉亭,亭下凿池,引柳川河水经过;并在池外环堤种植了花卉树木,与附近庄稼地里的绿丝金穗相间,好一派江南美丽景色。清廷进士出身的宣化知府张志奇,给该亭起名叫万柳亭。站在万柳亭上放眼四望,清波澹荡,翠影苍然,

9年,区政府对其改造,建成的张家口首座自然公园——万柳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公园浓缩江南园林之经典,营造湖光山色之美景。设计“以人为本”,以游览、观赏、憩息为主,同时根据现代生活需要,适当安排一些游乐设施和场所。设计突出水景。围绕辽阔万柳湖水面,配以洲屿、岗阜、长提,形成以山水见长、带有水乡泽国特色的自然山水

公园。园林布局及建筑艺术风格,注意江南园林传统特点,以“宁静幽深,淡雅朴素”为基调。凸显柳川万柳的景观特色。

十二

宣化,年降雨量较小,现在每年平均降雨毫米左右,属北方缺水城市。

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柳川河上流修筑常峪口水库时,截留柳川河。致使宣化城区段河床干涸无水;城区未经处理的污水、垃圾等排至河道,环境污染时有发生。人为的环境破坏,使得河道功能,逐年降低;河道沿岸城市建设杂乱,临时建筑,侵蚀自然河床;沿河生态结构群落退化,植物种类单一,栖息生物物种减少。“脏、乱、差”,成为柳川河的代名词。柳川河的河道水环境治理,亟待解决,生态环境急需保护。

一条河的命运,就是一个城市的命运;珍惜一条河的生命,就是珍惜她所养育的人的生命。

河流,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善待她,她就会将丰厚地回报我们。

纵观古今中外,水与城市的命运兴衰息息相关。一条河的改变,对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临河土地的利用价值,提高城市品位,构建和谐社会,加速城市建设,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作为宣化的母亲河,未来,柳川河将承担更多社会与时代的意义。

河流,是不可割舍的根脉,是不忘却的记忆,是永恒的悲欢。如不朽的老者、智者,伴随着人类的演进,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变化。

—年,柳川河综合治理一期二期工程开工,共涉及中游段2.5公里,平均宽度85米,整修河道挡墙1.4公里,艺术拦水堰5座,橡胶蓄水坝2座,七孔拱桥1座,治理河道总面积21.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广场及道路铺装3万平方米,绿化及景观整治9万平方米,铺设中水管米。

二期治理河道长米。河宽75米。其中河道两侧景观绿化面积8万平米,种植杏树、国槐、垂柳、银杏等。沿河道铺设各类便道砖2.8万平米,亮化灯带米,各类景观灯套。

年底,随着柳川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全面完工,柳川河中游段2.5公里的河道里,蓄上了水。河里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柳川河中游段,古柳参天,水波荡漾,花香扑鼻,是宣化一张靓丽的名片。

只可惜的是,河水是由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和部分地下水组成。时间长了,水易变质。

十三

公元年12月23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值得所有宣化人高兴的日子,值得写入历史记忆的日子。

全长11.7公里,投资近万元,柳川河上游,从常峪口水库引水工程,在全体宣化人的共同努力下,经东望山—西望山—青寺—沙圪垯—路家房到四方台村段,终于竣工了。

中断了35年的柳川河上游,经过1年多的勘测、设计、施工,终于复流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此,柳川河上游又有了哗哗的流水,又有了清澈的活水,待明年中游段和下游与洋河交汇处约多亩的“柳川湖”全面修复后,60多公里长的柳川河,就常年可以水流潺潺、水波粼粼,阳光灿烂、绿草茵茵、花香阵阵……古老的河流,又会呈现出勃勃生机。

望着从水库奔涌而下,一泻千里的清水,顺利流入柳川河上游的河中,我禁不住泪满脸颊!不由地回忆着引水工程中的点点滴滴:引水工程多次实地调研和论证,设计勘察者的反复推敲,沿途乡镇干部租征地的艰难,水务局和施工单位的辛勤努力,书记区长等领导干部现场督导,一幕幕鲜活的的画面,像放电影一样,涌现在我的脑海里。

河流,对于这座缺水的城市来说,实在是不可缺少的!

有了山,就有了霸气;有了水,就有了灵气。

有了清澈的活水,依山傍水的宣化城,便真正有了灵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了水的滋润,宣化的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城市的品味和价值就会越来越高。

有了山和水,山水相依,山水相辅。宣化,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才有了古人建城时“三河”环绕,群山怀抱的绝美风光,才真正成为一块风水宝地,风光才更加俊美。

柳川河,你是一条小河,更是一条“大河”。你轻轻地流淌,尽情地流淌,欢快地流淌吧…

我是一条小河

没有大海的波澜壮阔

没有大江的气势磅礴

只有岁月岌岌的浪花朵朵

我是一条小河

绕过高山穿越大漠

征途上还有无尽的跋涉

不要说道路坎坎坷坷

酸甜苦辣都是歌

没有湖泊的平静清澈

没有山泉的靓丽景色

只有春风荡起的浪花朵朵

我是一条小河

山川给我跳动的脉搏

阳光给我青春的光泽

我的生命奔流不息

远方的大海呼唤着我

来源:张家口晚报·新宣化(作者:孙辉亮写于柳川河上游引水工程竣工之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