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8/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在年3月3日拍摄的卫星图片上,位于北纬42°25′38″,东经°04′33″的奈曼老道山上惊现神秘符号,数术天书?祭祀遗址?历法山向?捺钵大帐?道场法坛?

老道山,是努鲁尔虎山余脉上一片较大山地,是包括朝阳和赤峰地区东部、阜新地区及通辽南部整个区域的最高点,群山环绕,地势险峻,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文明发源地。那这些神秘符号是做什么用的呢?

一、数术天书?

经实地踏查,发现老道山是一座台形山体,山顶平坦,面积近亩,山体四周悬崖陡峭。老道山圆环形遗址坐落在山顶西端,直径约62米,由24个约2.5×4米石基台构成圆环形。在圆环东西向轴线上,西侧距圆环内壁6米,有一直径8米圆台,东侧在轴线延长线上圆环外10米处有10×20米方形建筑遗址。圆环南41米处有一小型独立圆台祭坛,上有红山文化时期陶片。圆环东侧75米有宽3米南北向石磊墙基,圆环东侧米处山崖下20米处有古庙遗址,遗址处有较为完整的房基址和辽代砖瓦残片,崖壁上有“皇统八年...”刻字。山顶北、东部边缘有燕长城遗迹。

另外,在老道山西南南米处也发现一座直径62米圆形祭坛,上有红山至辽时期陶片,祭坛南米处曾发现过战国时期墓葬,出土青铜剑现藏于国家博物馆。两处遗址距离、圆环直径让人们会自然地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那么,隐藏在这座五千多年祭祀圣山—老道山上神秘符号中的数字又有是什么涵义呐?

众所周知,“米”是现代长度单位,而中国传统的长度度量单位为“尺”、“丈”。尺的长度在各朝各代是不一样的。商代之前1尺约22厘米,商代1尺等于16.95厘米,周到秦时代1尺等于23.1厘米,汉代1尺等于21.35—23.75厘米,隋代1尺等于29.6厘米,唐代1尺等于30.7厘米,宋代1尺等于31.68厘米,明清1尺等于31.1厘米。

古人更相信“数术”,认为数是有涵义的(在各个古文明中都是如此),因此,圆坛尺寸的确定应该反映当时人的宇宙观。在五帝时代,距伏羲发明八卦的时候已经有几千年了,易学思想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有连山易与归藏易),当时的宇宙观与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建立在易学思想之上的。在易经中,“50”被认为是“大衍之数”,“50”代表的是天地的演化,其中蕴含了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演化的规律,这时祭坛直径应是50尺或其倍数。圆环外圆的直径62米,折商代之前尺尺,不符合当时的“数术”。从商代疆域图看,老道山属商朝“冀”地,我国商代已有了商历,商历一年为天。直径62米折商代尺约尺,这一数字建坛符合商代规制。再看周到汉,春秋战国时期老道山属燕国,秦汉时期属辽西郡。周时,我国开始有对数字“九”的崇拜,认为九在古数中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圆环直径折西周到西汉的尺约27丈,二十七为三个九,也是符合人们崇拜的天数。按圆环内径折北魏时期19丈,外径62米折宋辽时期的尺约19丈,一、九为“阳数”之初、之极,也符合古人的崇拜。其他朝代所折尺丈之数不符合古人崇拜。

圆环有24个石基台,这二十四又有什么涵义呐?二十四又是什么时代进入人们崇拜的“数术”之列呐?查阅资料表明,在黄帝所作《宅经》,后称《黄帝宅经》中有二十四山向图,即将方位分为二十四方,每个方位占十五度。以天干地支加上八卦中的乾艮坤巽相协调,组成二十四路,分别形成阳宅图和阴宅图。主要用来分辨宅地阴阳,判断风水吉凶。传说,清朝的陵墓都曾根据二十四山向,用罗盘测出吉祥之地才破土动工的。由于二十四个方位是应用在确定坐山和朝向的,所以又叫二十四山向。此后,人们对二十四的崇拜又有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护法神等。

数术天书,只能对圆环神秘破解提供参考。那圆环到底是什么时候建的,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二、祭祀遗址?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最初起源于灵魂观念引发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在生活没有保障的原始社会,人们往往怀着侥幸心理,幻想得到自己想获取的对象的支持,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我国发现的最早祭祀遗址牛河梁祭坛,建于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祭坛由三个同心圆坛组成,其直径分别为11米,15.6米与22米。英国的巨石阵距今也有年,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老道山神秘符号与它们非常类似,难道也是史前巨石阵?

古之数术告诉我们,圆环应建在商代及其以后。商朝,把祭祀和军事视为国家的两件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朝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名目繁多,一般有伐祭(就是把牺牲者的头骨砍去)、埋祭和剁祭等,以伐祭最为常见。祭祀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从祭祀祖先神灵、山川日月、祈天求雨,到征伐前后、建筑奠基以至竣工,几乎所有的祭祀都要使用奴隶。尤其是典礼中使用的奴隶数目相当惊人,卜辞中曾有详细的记述,如甲骨文中记载了在一次祭祀先王的“多妣”时,就用了男女奴隶共60人。人祭的现象,在商王统治的中心地区非常盛行。众多遗址发掘表明,商代祭祀遗址以人兽骨骼葬坑、窖穴等墓葬群为主,在窖穴中经常发现有被砍杀的人头和躯肢,有的多具骨架叠压在废坑中,还有的人牲埋在一起,这是祭祀时将人牲砍杀后埋入坑中的。

周朝开始,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是一座圆形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丘祀天”,“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郊祀”。这时起,祭祀也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天神、地祗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

老道山一带,早在年前就已有人类活动,老道山小祭坛、青龙山中学北等处红山文化遗址遗物足以证明。如果老道山圆环遗址是祭坛,那肯定是祭天之坛。祭天仪式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历代王朝都由天子来亲自主持祭天仪式。那么,老道山又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君的祭天之处呐?

战国时期,老道山属燕国辽西郡。公元前年,秦开率军北击东胡,深入3千余里,取得重大胜利,打开了燕国进入东北南部的通道。《史记.匈奴传》:“燕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也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老道山上燕长城就是这一时代所建的。到十六国北燕时期,北燕定都龙城,也就是辽宁朝阳。龙城作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的都城和陪都长达百年之久。那这里是不是燕国君主祭天之所呐?如果是,燕国君主为什么不在国都龙城附近祭天而舍近求远?

两晋时期,东部鲜卑的一个部落在老道山一带开始强大,到南北朝时期形成契丹奇首八部(古八部),奇首子嗣在这一区域繁衍而成血缘氏族部落联盟,并逐步开始龙兴。《辽史?地理志》谓“龙化州,本汉北安平县地。契丹始祖奇首可汗居此,称龙庭。太祖于此建东楼。”《辽史》又曰:“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之间”。这里的“松漠之间”显然是广义的,应含后来辽西楼与东楼相加区域。老道山肯定属奇首可汗故地。在契丹领地内,老道山是最高点,这里是否就是契丹部族首领祭天之所呐?

《新五代史·契丹》卷七十二记载,辽国契丹族崇拜太阳,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都要面向东方“拜日”。《辽史·百官志》记载,契丹人崇尚东方、左侧。皇帝御帐面向东方,御帐左侧为北方,是重权在握的“北府宰相”毡帐位置。辽国举兵出征之前,皇帝都要率领文武百官,以青牛、白马祭告天地、日神。老道山圆环坐西向东,符合契丹人崇尚东方习俗。

公元年,契丹耶律阿保机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年,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今奈曼西孟家段)城东金铃岗筑坛,燔柴告天,创建了契丹国。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老道山属辽代萧氏后族封地。

契丹的祭山仪,相传为遥辇氏胡剌可汗所制定,以黑山和木叶山为神山,依时节祭祀。契丹人视黑山为死后灵魂的归宿地,逢每年冬至,杀白马、白羊、白雁,取血和酒,焚烧纸制祭品,祭祀黑山。木叶山为契丹始祖庙所在地。山上东向设天神、地祇之位,并仿效朝班,种植君树、群树、神门树。皇帝、皇后致奠于天神、地祇之位,群臣依次致奠君树和群树。皇帝率皇族三父房,在乐曲声中绕神门树三周,众人绕七周。然后礼拜上香,萨满致辞,酒食东向抛撒。辽历代帝王均尊奉此仪。《四库全书?热河志》称老道山为巴颜喀喇,意大黑山。老道山是不是契丹奇首部落祭天之所?或是辽代祖山、木叶山、黑山之中的一座吧?

《辽史·礼志》记载,契丹皇帝率军出征前或征伐、平叛获胜后祭天场景恢弘:“……将出师,必先告庙。”“或皇帝服介胄,祭诸先帝宫或庙,乃阅兵”。如,圣宗统和二十八年(公元年)圣宗征高丽,丙寅日,率大军出师前,在医巫闾山“谒显、乾二陵”;圣宗统和二十年(公元2年)九月癸己朔“谒显陵,告南伐(宋)捷”。北镇医巫闾山神庙后山峦上“小观音阁”石头城,就是辽圣宗“谒显、乾二陵”祭坛。老道山下是否也有辽皇陵?

老道山圆环直径与建于明代的北京天坛回音壁直径相同,这里建筑是否也是明代所建呐?

明初,老道山一带属大宁卫与广宁卫交界,属天高皇帝远之地。自永乐皇帝继位,明朝对这一地区已放弃管理,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后来鞑靼察哈尔蒙古南下到此游牧。因此不可能是明朝所建。如果牵强寻找关系的话,那就是清乾隆帝第二次东巡。乾隆帝东巡路线基本是沿燕长城东行。史料载,乾隆经敖汉旗宝国吐一带入奈曼境。七月十七日午,在乌尔勒吐山(今奈曼新镇平顶山)上曾随口念一句大明咒,乾隆走后,人们在此立一石碑,上刻藏文“唵嘛呢叭咪吽”。乾隆帝在老道山(那时称巴颜喀喇汉名大黑山)狩猎,后入土默特左旗界,沿虎尔几河(汉名库昆河)直奔彰武台边门。并无在此设坛祭天的记载。

三、历法山向?

西汉初年,沿用秦朝的《颛顼(zhuānxu)历》,但有一定误差。公元前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并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汉武帝元封七年历成,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颁布年号称此历为《太初历》。《太初历》规定一回归年为.日,一朔望月为29.日,并把二十四节气第一次收入历法。那老道山圆环石基台是否是西汉时期《太初历》及二十四节气呐?答案是否定的,因西汉时期老道山一带已成乌桓领地。如果是二十四节气太初历,那放在山顶又有什么意义呐?

那老道山圆环是不是用奇门遁甲图或二十四山向图镇山呐?

相传,很久以前,老道山上有一道观,住着一个叫吕开的老道。一天,来了一个南蛮子,在山中转了几天,跟吕老道说山里有个金马驹,施法抓住它,咱们平分。这南蛮子会一些法术,在山顶施法用奇门遁甲图或二十四山向图镇山,将金马驹困在山内。南蛮子又在山下牤牛营子找一头青牤牛,在山南木匠沟、山北铁匠沟分别找工匠做了犁杖和铧子,又从山西石匠沟找来錾子。一切准备停当,南蛮子给法器施法,又写了三道符。他告诉吕老道,我在山顶扶犁杖开一条沟,犁杖过后你用錾子錾一下山就会开一条缝,你用錾子支上,再把符贴在脑门一张,然后看好錾子,錾子一弯就把剩下的符贴在錾子上一张,喊你自己的名,我进去抓金马驹。犁杖过后一錾山果真开一条缝,里面满是金银财宝,南蛮子进去抓金马驹去了。山北一个叫关山的人,听说南蛮子憋宝的事也来看热闹。吕老道见老朋友关山来了,就说你把符贴在脑门一张,然后看着錾子,看见弯了就把剩下的符贴在錾子上,喊你自己的名,我也进去拿点财宝,出来咱俩分,说着吕老道也进去了。这时,錾子弯了,吕老道的朋友马上贴上一张符,喊“关山”,话音未落就听轰的一声巨响,裂隙合上了,南蛮子和吕老道被关在山中。当然,这时传说,不可相信。

四、捺钵大帐?

契丹有四时捺钵习俗,奈曼境内的长泊(西湖)、广平淀(苇莲苏)均是契丹捺钵地。《辽史?营卫中》里记述了捺钵规制:“皇帝四时巡守,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汉人枢密院、中书省唯摘宰相一员,枢密院都副承旨二员,令史十人,中书令史一人,御史台、大理寺选摘一人扈从。每岁正月上旬,车驾启行。宰相以下,还于中京居守,行遣汉人一切公事。除拜官僚,止行堂帖权差,俟会议行在所,取旨,出给诰敕。文官县令、录事以下更不奏闻,听中书铨选,武官须奏闻。”

《辽史?营卫志》中广平淀捺钵实录:“皇帝牙帐以枪为硬寨,用毛绳连系。每枪下黑毡伞一,以庇卫士风雪。枪外小毡帐一层,每帐五人,各执兵仗为禁卫。南有省方殿,殿北约二里日寿宁殿,皆木柱竹榱,以毡为盖,彩绘韬柱,锦为壁衣,加绯绣额。又以黄布绣龙为地障,窗、桶皆以毡为之,傅以黄油绢。基高尺余,两厢廊庑亦以毡盖,无门户。省方殿北有鹿皮障,帐次北有八方公用殿。寿宁殿北有长春帐,卫以硬寨。宫用契丹兵四千人,每日轮番千人祗直。禁围外卓枪为寨,夜则拔枪移卓御寝帐。周围拒马,外设铺,传铃宿卫。”其中所说的“彩绘韬柱,锦为壁衣,加绯绣额”和“黄布绣龙”的豪华装饰无疑蕴涵着中原文化的重要影响,但是便于迁移挪动的毡帐式宫殿却继承了北方民族所居穹庐的古老传统,实际上乃为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相激相融的结晶,从而充分体现了番、汉合一的特点,使其成为辽朝多民族政权的象征。

由此可见,辽之捺钵有多么辉宏,建这么大的行宫大帐也是符合当时规制的。如果联想到老道山西侧米内的大台子北山、石场洼南天门、石匠沟大王山等山顶诸多辽代遗址,圆环属捺钵大帐遗址会更为可信。但目前在辽史中还未查到相关记载。

老道山清代以前曾称为大黑山。老道山东4公里同一山脉的陈国公主墓出土墓铭志称葬于灰山,那么,灰山是否也叫黑山呢?辽史记载辽代皇帝夏捺钵的主要地点有黑山,老道山是否就是夏捺钵地呐?

五、道场法坛?

年(唐昭宗天复元年),耶律阿保机任本部夷离堇(军事首领),专事征伐,大破室韦、于厥及奚。进大迭烈府夷离堇。次年,领兵四十万南下,讨河东、伐代北,克九郡,获牲口(奴隶)9人,驼马牛羊不可胜数。耶律阿保机在潢河南岸建龙化州城(今西孟家段),将所俘汉人迁居于此。契丹族原无佛教信仰,为扩大经略,安置移民,收揽人心,才借助佛教的力量消解民族隔阂与儒家价值观中的“夷夏之防”,佛教渐成契丹信仰。据辽史记载,唐天复二年(年),辽太祖始置龙化州即建开教寺。老道山辽代寺庙建于山顶部石崖之下,状似山西悬空寺。并无举行大型法会庙会场地,这里是否就是一个佛教坛场呢?东方佛教,特别是大辽,坛场坐西朝东,主佛位靠西侧面东,周围二十四护法诸天,东侧圆环外轴线延长线上方形建筑为进入佛教坛场前净手、正装之所。

二十四诸天本于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民间神祇。佛教是与婆罗门教原本属相对抗的宗教派别。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至上、祭祀至上和天神至上。但佛教并不否认天神的存在,它把天神作为一切有情(众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来一些吠陀神祇、婆罗门教神祇也被佛教吸收,成了佛教的护法神。佛教在中国流传后,诸天鬼神又与中国的民间鬼神相结合。如关公变成了佛门的护法伽蓝,包青天和韩擒虎等做了阎罗王,这使得佛教护法神不断本土化。我国第一个在佛教寺院出现二十四诸天塑像的是山西大同善化寺。善化寺俗称南寺,始建于唐,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改名大普恩寺,俗称南寺。唐代以后,二十四诸天渐成为佛寺祭天供奉之神。由此看来,是辽代佛教法坛也很符合逻辑。

老道山,应与道家有关,那环形建筑是否与道教有联系呢?在三星堆古墓出土的周文王后天八卦实物上有完整的八卦图,上有二十四山向。如果那环形建筑是八卦图,又为什么放在山顶呐。如果是,也应有阴阳鱼和八卦图案。是古代战场的八卦阵吗?两军交战,布阵于山崖之上,似乎也不像。

老道山是这一区域制高点,夏季南下冷气流与北上暖湿气流容易在这里交锋,加之山顶气流上升,这里很容易形成雷暴。因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道教在山顶筑道场法坛,祭祀雷神。法坛正位供奉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四周是雷部二十四位天君正神之位。这表面看符合道教仪轨,但详究还是有违背道家规制之处,那就是道教宫观建筑格局一般都是坐北朝南的,神仙的神台也都是坐北朝南,只有东方的佛、菩萨的神台才坐西朝东。

《明史方伎传》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说明太极始祖、道教宗师张三丰的出生地就是懿州,即阜新县塔子营子。张三丰的祖父自称是道教祖师之一的张陵的后人,于宋末携家眷来到辽东懿州城。他的父亲在元太宗时曾经入仕,后来归隐。他的母亲在懿州城生下了张三丰。懿州城建于辽代,契丹萧太后曾将此城作为陪嫁送给她的三孙女,即陈国公主的姐姐。元代懿州城曾长期作为辽阳行省的行署所在。老道山东偏南距懿州城60公里,辽金元时期曾属懿州管辖。元代统治者主张儒、道、佛三教并兴,而懿州城作为当时东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三教文化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年轻的张三丰走遍懿州名山、大川和道观,习太极,研道教,是懿州厚重的文化底蕴帮助张三丰成为了一代道教宗师。那此处是否是张三丰曾经习太极,或那时道士修炼太极之所呐?

除此之外,还会有其他可能性吗?

隋代初,老道山属营州管辖,年—年期间置燕郡(治所今义县城),不久于龙城复置辽西郡,老道山属辽西郡管辖。后因辽西郡治所寄籍营州,改置柳城郡,郡府在柳城县(今朝阳市),老道山属柳城郡管辖。隋大业十年,杨广诏百官商讨再伐高句丽,百官沉默数日不语。杨广便下了一道的诏书,以皇帝的身份对前几次的征高句丽进行总结,诏书称“往年出车问罪,将庙辽滨,庙算胜略,具有进止。而谅昏凶,罔识成败,高颎愎恨,本无智谋,临三军犹儿戏,视人命如草芥,不尊成规,坐贻挠退,遂令死亡者众,不及埋藏。今宜遣使人分道收葬,设祭于辽西郡,立道场一所”,对为征高句丽献身的文武将士表达了惋惜悲悯之情。同时派人收葬弃于荒野的隋征辽士兵骸骨,设立道场祭坛超度死者亡灵。那老道山圆形坛是否就是这个道场祭坛呐?

综上诸多可能及分析,属辽代建筑的可能性最大。要真的解开老道山之谜,需深度考古研究和发掘实证。老道山遗址不管是什么朝代的,皇家建筑的可能性都很大!相信,老道山遗址之谜破解之日,就是又一考古重大发现诞生之时,老道山遗址肯定会进入国家文保名录。

▍来源:网络

▍图文编辑:奈曼团

▍版权声明:如有争议请联系或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怎么治疗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