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痤疮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1/8578752.html 二、沁水古代学宫教育 古代沁水的教育主要是庙学教育,即学宫教育,另有义学教育、私塾教育、及书院教育等。古代沁水的私塾教育,大致有钱人家或家族都有私塾,主要供本家族子弟读书,也吸收其他家族子弟入塾读书。一般贫寒人家,要让子弟读书,请不起私塾先生,自好去读义学,义学又称“义塾”,是在北宋才兴起的由地方公益金或私人筹资所办的免费学校。招生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上学。教学内容大多只是识文断句,不会有高深的学问。清代王韬《征设乡义学序》:“义学者,即以补官学之所不及”。 义学出现后,很快流行天下,其与私塾,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家普及初级教育,义学与私塾才退出历史舞台。旧时沁水各地的义学,已经很难考查,仅知县城有一所义学,其遗址即今县城北街实验小学。光绪《沁水县志·义学》,“义学,在北街,有楼房一院,上下十七间”。 古代各地最主要的教育是学宫教育,因为设在文庙之内,又称庙学教育。沁水学宫位于文庙之内,始建于宋代。相信宋代之前,沁水已经建有学宫,以及义学与私塾,由于资料缺失,难知其情。古代沁水最早记载学宫的,是明宪宗弘治十二年(年),时任山西巡抚的杨一清所作的《沁水县庙学重修记》: 吏部右侍郎沁水李公叔渊以公务道江南,授简于予曰:吾沁水汉县也,初隶河内郡,后改置广宁、永宁,郡县不一。隋复故县名,隶泽州。唐宋以来莫之改。元至治间,又省端氏县入焉。国朝因之,仍隶泽州。学本宋建,详莫可考。金元皆有重修,碑记具存。元末毁于兵,遗址鞠为茂草。我圣祖混一宇内,文教大兴。洪武三年(年),县丞亳州陈德奉檄重建。庙在学右,草创之初,略备其制而已。永乐三年(年),知县富阳章君聪改建大成殿两庑,稍为壮丽。正统四年(年),知县临朐姚君琏始迁学庙右,改旧学为师儒官廨。景泰三年(年),知县蓟州张君升重建明伦堂,增置南北号舍。嗣是阅岁寝多有司慢不时葺,寻就圮坏。弘治庚戌(三年,年),知县长安王君辅始至,顾瞻嗟咨,锐志兴复。越二年壬子(年),邑事就绪,岁乃有秋,乃属梓人度材,陶人埏埴,凡攻金石设色之工,各抡选执艺事以待,尽撤故宇而新之。工半,而以忧去。丙辰(九年,年),洛南杨君范继为令,志王君之志,益求善工美材,涓吉将事,躬指画程督之,又三年己未(十二年,年),厥功告成。 光绪《沁水县志·学校》又记: 学宫,在城西门外。金正隆二年(),邑令李搏建。元至正间(年--年),邑令常允修,元末兵毁。明洪武三年(年),县丞陈德重建。永乐三年(年)邑令张聪,正统四年(年)姚连,景泰三年(年)张昇继修。弘治五年(年),邑令王辅,九年(年)杨范,次第增修,杨一清记。嘉靖间(年--年),邑令王进贤、郭廷相,万历间(年--年)董之表,相继修葺。 国朝康熙间(年--年),邑令赵凤诏重修。五十七年(年),邑令王梦熊,教谕赵挺元重修。雍正十二年(年),邑令何陈宫重修。乾隆十三年(年),邑令王纟延先重修。嘉庆五年(年),邑令徐品山重修。道光二十三年(年),邑令孙曰庠重修。道光二十九年(年),邑令朱煐修葺。 沁水学宫约自北宋治平、熙宁年间(年—,年--年)始建以来,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宋代沁水庙学的兴起,要归功于中国古代著名的宋代大思想家程颢。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宋代中山(今江苏溧水)人,迁居洛阳,与其弟程颐,皆就学于宋代大儒周敦颐,世称二程。程氏兄弟对中国古代文化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理学,经朱熹而集大成,形成了所谓的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宋史》本传及雍正《泽州府志》记,程颢曾于北宋英宗治平四年(年)至神宗熙宁三年(年)间,出任晋城令。程颢大兴文教,广建书院,在泽州各地兴建学宫乡校四十余所,并亲自赴学讲授理学思想。由于二程对晋城文化贡献之大,影响之大,泽州士民为二程立有“宋两先生祠堂”,元代名儒陵川人郝经撰有《宋两先生祠堂记》碑刻云:“明道先生令泽之晋城,为保伍均役法,惠子孤茕,革奸伪,亲乡闾,厚风化,立学校。语父老以先王之道,择秀俊而亲教导之。”“未几,被儒服者数百人,达乎临邑高平、陵川,渐乎晋绛,被乎太原。”郝经自称其家学,即出于二程之学:“(郝)经之先世,高曾而上,亦及先生之门,以为家学,传六世,至(郝)经奉承绪余,弗敢失坠。”二程在晋城兴学,对周边自然影响很大。所以始建于宋代的沁水庙学,应当兴建于程颢任晋城令的治平、熙宁年间。 沁水庙学历经金代正隆年邑令李搏,及元代至正年邑令常允的二次重修后,明初洪武年县丞陈德,永乐年县令张聪,正统年县令姚琏,景泰年县令张升,先后四次重修;至弘治五年(年)王辅,九年(年)杨范,二任县令次第接力,历时八年,重修扩建,终在弘治十二年(年)厥功告成,“于是庙学之制,焕然大备矣”;崇祯年县令徐文炯又一次重修,沁水庙学在明代先后六次重修。 沁水庙学在明末又毁于战火。清代康熙年县令赵凤诏《重修沁水文庙记》云:“崇祯戊辰(元年,年),天长徐令复加修葺。未几,世值沧桑,邑不戒于寇,虽庙貌未移,而学博官署,以及钟簋豆笾之属,荡焉无存。承平以来,宰斯土者,席未暖,率迁去,视守令如传舍,无暇整饬学务,春秋释典,苟简而已。”有清一代,赵凤诏等历届知县,又先后七次对庙学进行过重修,沁水庙学一直沿用至近代,方才被废。康熙、嘉庆、光绪《沁水县志》,皆存有《学宫图》,今人可图视古代沁水庙学之规模。 古代庙学教育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直接为科举服务的,庙学兴衰直接影响一地科举兴衰。赵凤诏《重修沁水文庙记》称沁水庙学在明末崇祯战乱中被毁后,六十年无人过问,结果沁水五十余年科甲乏人,庙学重修后,沁水当年便有人考中进士。赵凤诏兴奋而言: (庙学重修后,学子们)饬躬砥行,修德学文,以不负夙夜者,不负圣贤,即以不负圣贤者,不负君父,是则余之厚望也夫!独是学建于西,而簪缨阀阅,旧亦莫盛于西,其科名之隆替,大约视学之修否。自明季邑遭蹂躏,泮林钟鼓,半杂荆榛,荐绅士大夫悉徙而之东,五十余年金闺通籍,西境无一人与者。乃今丙子(康熙三十五年,年)之岁,学甫落成,而秋闱西捷矣,且璀然为一州之冠,信乎风气之大可挽回。 康熙三十五年沁水有郑采宣、韩性善二人中举,韩性善又于十年(年)后考中进士。赵令文中记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沁水人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