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08642.html 摘要:军都县、昌平县历史上在北京市昌平地区共同存在六百余年,从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粗略得知自唐至今昌平县城几次迁徙的地址,但是西汉至北魏时期的军都县却不得而知。由于军都县已经消失了年,加之军都县城历史上多次迁徙,史料对其记载几乎为零,是研究北京地区地理历史沿革中难以绕过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北京历代地方志史料,窥探出一些有关军都县的历史信息。 关键词军都县双塔故城昌平县昌平故城 北京市昌平区历史上曾经长时间存着军都县和昌平县,两县多次迁徙,时而合并,时而分立,历史文献记载寥寥无几,是研究北京地区历史地理沿革中一个难以绕过的课题。军都、昌平两县在《汉书·地理志》中有明确记载,是西汉上谷郡辖县,自西汉至北周时期历代史籍中也清晰记载了两县在北京昌平地区的设置。从已知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粗略知道自唐至今昌平县城几次迁徙的地址和时间,但隋唐之前军都县城和昌平县城的城址却不得而知,只能通过研读《水经注·湿余水》中的简略记载才能窥探出一些两县的历史信息。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所载:西汉初年,燕王卢绾在北京地区反汉,“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屠浑都……收复上谷郡十二县。”“浑都”即军都,这是昌平地区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事件。从目前出土文物来看,战国时期燕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设置有“都”。燕国官印中大量存在有“都”字的官印,出土的燕国器物上的陶文和青铜器铭文中地名后缀也有“都”字,如陶文“容城都口左”、“余无都瑞”、兵器铭文“泉州都口”等。军都县的名称应是秦统一以后将燕国旧地置县,保留了旧地名称,即军都+县而成。“昌平”地名的含义,传统观点是“昌盛、和平”,希望此地昌盛平安,百姓安居乐业。从秦汉时期的地名分析,许多地名是以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的特征以及发生的历史事件来命名,很少以寄托某种喻意来命名。所以“昌平”地名还有另外的含义。东汉《释名·释道》书,解释道路有五达,“第五达曰康。康,昌也;昌,盛也。车步并列并用之,言充盛也。”平字意有:“大野曰平、大野之泽,亦名平。”泽字意有:“水泆出所为泽曰掌,水停处如手掌中也。”故而“昌平”似可以解释为旷野(平原)上有许多湖泊水塘的地方。“昌”为盛,为多之意;“平”为旷野中的水塘,湖泊。昌平地区历史上水资源十分丰富,从海淀区的西山,昌平区的军都山发源的河流充斥于京北地区,昌平、海淀地区平原也泉水密布,池塘、河流纵横其间。从这一自然地理上分析,符合“昌平”一词的解释。 昌平区已知的古代城址有马池口镇土城村双塔故城、城南街道旧县村古城、沙河镇上东郭村昌平故城、南口镇虎峪村古城、兴寿镇秦城村古城、西新城村唐代燕州古城、沙河镇明代巩华城。史料记载还有白浮图城、新店、曹村三处曾为昌平县城,但其城址在明初已无复可考。明、清昌平区范围南至海淀区清河一线,因此本文也把清河镇朱房村大口故城列入了研究对象。 图1、2昌平虎峪古城遗址 一:史籍中的军都县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十四》记载: “湿余水出上谷居庸关东。 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庸界,故关名矣。更始使者入上谷,耿况迎之于居庸关,即是关也。其水导源关山,南流历故关下,……其水历山南,迳军都县界,又谓之军都关。……其水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水流潜伏十许里也。 东流过军都县南,又东流过蓟县北。 湿余水故渎东迳军都县故城南,又东,重源潜发,积而为潭,谓之湿余潭。又东流,易荆水注之,其水导源西北千蓼泉,亦曰丁蓼水。东南流迳郁山西,谓之易荆水。公孙瓒之败于鲍邱也,走保易荆,疑阻此水也。易荆水又东左合虎眼泉,水出平川,东南流入易荆水,又东南与孤山之水合。水发川左导源孤山,东南流入易荆水,谓之塔界水。又东迳蓟城,又东迳昌平县故城南,又谓之昌平水。《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有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又东流注湿余水。湿余水又东南流,左合芹城水。水出北山,南迳芹城,又东南流注湿余水。” 最早记载昌平区人文地理的元代《大元混一方舆纪胜》记载:“双塔故城,昌平南十五里。大口故城,昌平南五十五里。军都故城,昌平南四十五里。” 明永乐《顺天府志》记载:“双塔故城,图经志书在县西南一十里孟村社,旧传辽人所筑,遗址尚存。大口故城在县南五十里清河社。军都故城在县东南四十里蔺沟社(元一统志,略存古迹)。曹村、新店、白浮图城以上三处俱系本县旧治废址,岁久耕垦变迁遗迹无处可考。” 明万历《顺天府志》记载:“军都城,昌平州东南汉旧县。” 清康熙《顺天府志》记载:“军都城,州东南四十五里,汉县,元魏移治于东北二十里。” 清康熙《昌平州志》记载:“军都故城在州治东南四十五里”;又:“双塔故城在州治西南十八里”;又:“古城二,一在州西十七里,一在州东三十里。”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军都故城,在昌平州西十七里,汉置县。后魏置东燕州及昌平县于此……今州东四十里有军都村,亦曰县址。”又:“双塔故城在州西南十八里,按今州在旧县东八里。以寰宇记道里计之,唐时昌平县在今县西,即军都城也。今州东军都村即顺义县志所谓军都城,在县西三十里者,乃魏齐时侨置非故县也。” 清光绪《顺天府志·昌平州·村镇》记载:“昌平州西北“十五里红泥沟,西辛店,十七里古城,盖军都故城也。” 图3、4昌平旧县村昌平古城遗址 清光绪《昌平州志》记载:“湿余水即今南沙河,易荆水今北沙河也。”又:“昌平故城,一统志:在今昌平州东南,汉置县。三国魏文帝拜牵招使持节护鲜卑校尉,屯昌平即此。后魏初省。水经注: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有昌平城。魏书地形志:军都县有昌平城。括地志:昌平故城在幽州东南六十里。此汉晋至魏初昌平,当在今沙河店迤东,上下东郭二村之西。村名东郭,盖因城而得名也。”又:“一统志:军都故城在昌平州西十七里,汉置县,后魏置东燕州及昌平县于此。魏书地形志:东燕州,天平中置,寄治幽州军都城。水经注:在居庸关南,湿余水北。当是双塔故城,今之故城村也。”又:“军都新城,寰宇记:昌平县在幽州西北九十五里,本汉军都县,后魏移军都于今县东北二十里。旧志,今州东四十里有军都村,亦曰故县,址当是今新城村北之土城。东去顺义三十余里,西去州城四十里许,与山水记合。曰新城者,别徙之新城也。寰宇记东北二十里之说,二字疑误。” 从以上记载可以得知两点内容,(一):认为双塔故城是军都故城始于清代。光绪《昌平州志》更加明确指出军都故城在“军都山南,湿余水北;湿余水是昌平沙河镇南沙河,易荆水是北沙河。湿余水北的双塔故城就是军都故城。”《水经注》中明确指出湿余水自西向东流过军都故城,如果以南沙河为湿余水,北沙河为易荆水,那么自西向东流过军都故城的应该是易荆水,不是湿余水。故而州志得此结论自相矛盾。(二):史籍记载的军都故城有两处,一在昌平区东南,一在昌平区西。 图5昌平西新城村唐代燕州城遗址 二:土城村的双塔故城 双塔故城在马池口镇土城村,南距北沙河5里。土城村东南6里的北沙河南岸是海淀区双塔村,在该村西北发现地下有古代埋藏区,占地面积为21公顷。这个区域的地表,曾经发现过汉代墓砖以及大量的辽、金时期瓷片。土城村西南5里是史家桥村,在该村附近,发现汉代墓葬48座。墓葬形制为竖穴土扩砖室墓,出土器物有鼎、壶、罐等成组陶器和钱币。喻震先生在《北京昌平史家桥汉墓发掘》一文中,将昌平史家桥村所发掘的48座汉墓的起始年代,归结为西汉早期、西汉中期和新莽至东汉早期。 土城村的村民祖辈口传,双塔故城是辽代养马的马圈。村民在挖房基、菜窖时,曾出土了的马骨。部分村民的房前屋后有少量整齐码放的辽金时代沟纹砖。与海淀区清河镇朱房村古城(大口故城)、昌平区上东郭村昌平故城附近的大量汉代墓葬数量相对比,结合土城村地表遗存分析,双塔故城并不具备汉代大县城址的特征。 图6、7昌平土城村双塔古城遗址 《水经注》记载:“湿余水故渎东迳军都县故城南”。“故”字意为原来的,从前的意思。“渎”字意为河渠,河道。“东”字意为“自西向东谓之东”。“迳”的字意为取道,经过的意思。这句话的完整解释是:湿余水过去的,从前的河道自西向东流经过军都县故城南。从中我们可以得知两个信息,(一):湿余水河道在《水经》记载之后,郦道元时期已经改变了河流方向,已经不从军都故城南流过。从这一点分析,笔者认为光绪《昌平州志》所谓的“(军都故城)在居庸关南,湿余水北。当是双塔故城,今之故城村也。”的论证是错误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明白告诉我们,此时的湿余水已经改道,不再从军都故城南流过。(二):双塔故城也不是北魏时期的军都县城,如果此城是军都县城,郦道元不会称之为“军都县故城”,当称为“军都县城”。州志出现这一错误结论主要原因是以现代的河流来推断古代的河流位置,以现代南、北沙河的河道去求证一千六百年前的湿余水河道。千百年来气候变迁会使河流改道,元代郭守敬在筑建白浮堰时也改变了昌平地区河流的原始走向,使南沙河、北沙河、东沙河截流改道,也间接导致了今天各方对湿余水解读的混乱。 图8、9、10昌平上东郭村汉代昌平城遗址 三:军都故城 光绪《昌平州志》说:“昌平州西十七里有军都故城。”清代的昌平州城永安城西北20里有南口镇的虎峪古城,西南27里有土城村的双塔故城,由此我们再一次排除昌平州西十七里的军都故城不在土城村。按《水经注·湿余水》记载:“(湿余水)其水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水流潜伏十许里也。东流过军都县南,又东流过蓟县北。湿余水故渎东迳军都县故城南。”分析可知军都故城距“下口”“十许里”。“下口”在昌平区南口镇的南口村北,南口村东10里即是虎峪古城。《光绪顺天府志·昌平州·村镇》云:昌平州西北“十五里红泥沟,西辛店,十七里古城,盖军都故城也”;明初金幼孜《随驾宿龙虎台》诗“军都废邑已无城,龙虎台空尚有名”,结合《水经注》对湿余水的描述,从“十七里”的距离来看,虎峪村古城作为军都故城的根据要比土城村扎实。郦道元时期军都县城已经不在虎峪村了,军都县存在的近七百年间,或因战乱或自然灾害,会导致军都县城迁徙。湿余水或因洪水改道,才有了“湿余水故渎”及“军都故城”的记载。 北魏时期昌平县被裁,只保留有军都县。北魏时期的军都县城址,史料没有记载。《水经注》在记录河流时多会记载沿途的城址和历史事件、风景地貌。分析《水经注》记载:“湿馀水故渎东迳军都县故城南……又东迳蓟城,又东迳昌平县故城南,又谓之昌平水。”的注释,可知北魏时期“湿余水畔只有“军都故城”、“昌平故城,”而没有军都县城。从中可以得知北魏军都县城不在湿余水与易荆水流经之域。 北宋初期的地理著作《太平寰宇记》记载:“后魏(应为东魏时期)移军都县于今县东北二十里,即故城在其南也。更于今县郭城置东燕州及昌平郡昌平县,后郡废而县隶幽州。”《光绪昌平州志》认为北魏军都县城此时被迁至兴寿镇西新城村,认为称“新城者”就是军都新城。西新城村古城址已经被现代研究史料证实是唐代所置的燕州新城遗址,与东魏东燕州无关。 北魏末期,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地区的东燕州、昌平郡、以及昌平郡下属的昌平县和万年县迁徙到军都县。州、郡、县三方共治于军都县内,必然要选择一个军都县境内城垣较大,办公设施比较完善,地理位置适宜,能够容下州、郡、县三方机构和人员的城邑。北魏的军都县城恰好符合这几方面条件,于是原军都县城只能被迁往军都县境内其它城邑,被边缘化,被迁到原治所东北二十里,另立军都新城。有关军都新城的位置,史料中没有记载,我们只能从昌平地区已知的古城来推测。秦城村古城、虎峪村古城、上东郭村昌平故城东北二十里没有古城遗址,因北魏军都县城不在湿余水、易荆水流经地,故而排除了双塔故城为北魏军都县城。只有清河镇朱房村古城(大口故城)偏东北22里有上东郭村昌平故城。从方位、距离、城池规模角度上考虑,朱房村古城符合北魏时期的军都县城的要求。朱房村古城遗址位于清河镇以西的朱房村,距离元代的昌平县城马池口镇辛店村53里。南临温榆河支流清河北岸,处于由蓟城通往居庸关和古北口的交通要道上。现代考古发掘表明朱房村古城为边长约米,周长约米的正方形,与汉代一般大县面积相当,墙体厚度亦大体差不多,基部11.85米,顶部1.4米。有大量的汉代筒瓦,板瓦及瓦当等官署建筑构件。在古城西北5里的上地村发掘汉墓座,古城内东北角清理出18座汉代水井,两颗铜印。古城内外有汉代砖窑23座,地下出土了汉代五铢钱。学者赵其昌根据历史文献所记里程和方位,考证出所谓大口店就是今日的清河镇,朱房村古城就是大口故城。 图11海淀区清河镇朱房村古城遗址 元《大元混一方舆纪胜》记载:“军都故城,昌平南四十五里。”、永乐《顺天府志·昌平县》记载:“军都故城在县东南四十里蔺沟社。”明代昌平县蔺沟社下辖的八里中的“尚信里、能俭里,”就是昌平区小汤山镇的尚信村和讲礼村。上东郭村昌平故城东距尚信村4里,在尚信里范围。元、明初的昌平县城在昌平城南街道的旧县村古城,旧县村东南40里即是上东郭村,蔺沟社的军都故城应该是指上东郭村的昌平故城,亦即北魏后期“东北二十里”的军都新城。 上东郭村不能为北魏时期的军都县城,原因有二:(一):上东郭村东北二十里并无古城址,只在其东北三十里、三十六里有兴寿镇西新城村唐代燕州城和秦城古城。(二):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昌平县还在张家口市阳原地区,还没有侨迁到军都县。故而在湿余水记载中称上东郭村为昌平故城。 四:昌平故城 《水经注.湿余水》:(湿余水)“又东迳蓟城,又东迳昌平县故城南,又谓之昌平水。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有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 《汉书·地理志下》:“上谷郡,秦置。莽曰朔调。属幽州。户三万六千八,口十一万七千七百六十二。县十五:沮阳,莽曰沮阴。泉上,莽曰塞泉。潘,莽曰树武。军都,温馀水东至路,南入沽。居庸,有关。雊瞀。夷舆,莽曰朔调亭。宁,西部都尉治,莽曰博康。昌平,莽曰长昌。广宁,莽曰广康。涿鹿,莽曰抪陆。且居,阳乐水出东,南入沽,莽曰久居。茹,莽曰穀武。女祁,东部都尉治,莽曰祁。下落,莽曰下忠。” 西汉上谷郡设置军都、昌平两县管理军都山以南的地区,又设置居庸县管理居庸关以北的地区。上谷郡的东界、南界有渔阳郡和广阳郡各属县与之接壤。 东汉建武十三年幽州刺史部辖涿郡、上谷、渔阳,右北平等九郡,广阳郡并入上谷郡。汉和帝永元八年,广阳郡又从东汉初年的上谷郡中划分出来,复置广阳郡,下辖五县,蓟、广阳、昌平、军都、安次。其中昌平、军都两县是从上谷郡改属广阳郡管辖。自此广阳郡复置后直至东汉末,一直辖管五县没有变化。三国时广阳郡为燕国,西晋沿用,所辖县增加了潞县、安乐国、泉州、雍奴、狐奴,共计十县。西晋八国之乱之后,北京地区陷入混战,先后被不同的少数民族政权所统治,郡县设置混乱不可考证。北魏太延五年(年),北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年的十六国分裂局面,中国北方地区有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太和年间,郡县的行政区划才稳定下来。 北京地区在北魏时期为幽州(治蓟城)燕郡。《魏书·地形志上》:“幽州领燕郡、范阳郡、渔阳郡等三郡,辖十八县。其中的燕郡管辖五县,“蓟(二汉属广阳,晋属。有燕昭王陵、燕惠王陵、狼山神、戾陵陂)、广阳(二汉属广阳,晋属。有广阳城)、良乡(二汉属涿,晋属范阳,后属。治良乡城。有大房山神)、军都(前汉属上谷,后汉属广阳,晋属。有观石山、军都关、昌平城)、安城(前汉属渤海,后汉属广阳,晋属。有安次城、苌道城)。户五千七百四十八、口二万二千五百五十九。”燕郡五县范围大体相当于今北京地区,地域广大而人口稀少,只得把数县合并为一县。《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平谷城在县西北,汉置县,属渔阳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废入潞县。又“安乐城,在州西北,亦汉渔阳郡属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废入潞县。”北魏保留了军都县,将汉晋时期的昌平县合并到其它县中。从“军都县有昌平城”可以得知汉代昌平县有一部分被划入了军都县中,把汉代昌平县城称为“昌平故城、昌平城”。从(湿余水)“东流过军都县南,又东流过蓟县北”。可以得知汉代昌平县城以东地区被划为蓟县,成为北魏蓟县的北界。《辽史·地理志汇释》说:“昌平县,本汉军都县。[中华校]:按昌平、军都并汉置县,后魏始废昌平入军都。昌平县和军都县的关系是昌平县治今昌平县东南,军都县治今昌平县西南。” 《水经注·漯水》:“漯水又东,迳昌平县,温水注之,水出南坟下,三源俱导,合而南流,东北注漯水。漯水又东迳昌平县故城北,王莽之长昌也。昔牵招为魏鲜卑校尉,屯此。”从上看出,《水经注·漯水》所述的“昌平县”、“昌平故城”不在北京市昌平区,此处的昌平县是北魏时期的昌平县,在张家口市阳原县。郦道元距西晋末年已经过去了约余年,这期间由于战乱郡县或废或并,沿革不能相继。郦道元误把太和年间所置的昌平县当成西汉上谷郡昌平县,把西汉昌平县的“王莽之长昌也。昔牵招为魏鲜卑校尉,屯此。”写入北魏昌平县中。原阳地区在西汉属代郡,为桑乾、阳原二县之地。若西汉昌平县在阳原地区,则无法解释汉永和八年,将军都、昌平二县从上谷郡析出为广阳郡属县这一事实。广阳郡在居庸关内,在交通信息落后的汉代,不可能遥臂辖管里之外的昌平县。 《魏书·地形志上》:“东燕州(太和中分桓州东部置燕州,孝昌中陷,天平中领流民置。寄治幽州宣都城。)领郡三县六。平昌郡(孝昌中陷,天平中置),领县二,万言(天平中置)、昌平(天平中置,有龙泉)。”万言县应是万年县,亦是后世笔误,万年县在今山西大同市附近。 北魏孝昌元年至北魏孝庄永安元年(—年)间,北方地区爆发了六镇饥民暴动,遍及到上谷、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冀州(今河北冀州市一带)、瀛州(今河北河间)等地。经杜洛周、葛荣起义等一系列巨大战乱后,处于暴乱中心的燕州,战后经济残破,人口流散。东魏于(年―年)天平年间,侨迁燕州于昌平地区的军都县,为东燕州。燕州所属的昌平郡县也同时侨置于军都县内的军都县城(大口古城)。军都县城被迁徙到原治所东北二十里的上东郭村昌平故城,另立军都新城。上东郭村自此成为元代史籍中记载的军都故城。北齐时期,废军都县。隋开皇初年,又将万年县合并到昌平县。此时只有昌平县,昌平县仍然在北魏原军都县界内,并非汉昌平县的旧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