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月婷摄影:巫广民竹海延绵的横山,如一块明亮的翡翠镶嵌在广宁的绥江旁。耀眼的翠绿与柔善的江水迸发出竹水相依的地方魅力。沿着一种对天然食材的迷恋,追寻着大潮苦笋声名远播的导向,我们来到横山镇大良岩背顶的山坡上。海拔米多高的大潮山位于横山与清桂的交界地上。岩背顶和苦竹顶同属于大潮山山系,这两座山顶海拔多米高,一横排开,众岭成脉。顺着山势高低起伏次第着凹凸有致的山脊,连山成碧的壮观与大潮山交辉相映。岩背顶至山脚岩下,种满了苦竹和厘更竹。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这里终年云雾缭绕,属于大潮山脉的西南面,中午光照时间较长,岩背顶上的山冲水长流不息,滋润万物生长。由于土壤、气候、阳光、湿度等几个得天独厚的因素,这一方水土的苦笋、笋仔长势特别好,完全是纯天然的绿色食材。每逢三月,春分前后,细雨绵绵,岩下的泥土下悄悄萌发着一股倔强的力量。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挤出一个个粘着雾水的笋芽尖尖,数不清的苦笋,萌意十足。好一派“拔节出土素行德,况味世间正年少”的意境涵养。岩下村的笋农崇尚自然种植。雨水、雾气和苦笋之间微妙的关系,他们比任何人更明白,更敏感。烟雨蒙蒙的早晨,勤劳的老伯戴着草帽,腰缠刀篓,肩背着竹笠,上山拗笋。一路上,虫叫鸟鸣,放眼皆绿,甚是舒畅。来到苦竹地上,老伯弯下腰栉风沐雨地钻进竹丛中,蹲下身子,用手指的力度稍微戳进泥皮,最大程度地拗下藏在泥土下最鲜嫩的部分。口渴了,剥下笋壳,一咬入口,清脆声声入耳,咀嚼着带有泥土清香的苦凉带甜,生津解渴。大概一个多钟,手脚麻利地就能满载而归。横山苦笋一般是手指般大小,剥下笋壳,就能清楚地较辨苦笋与众不同的特征。苦笋的笋节较密,从笋头到笋尾能看出不同层次的绿,是浅黄、黄中带绿、浅绿、嫩绿等颜色的天然颜色渐变。苦笋味苦甘寒,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具有祛湿排毒、健胃消食的药效。因此,不少竹乡人对苦笋情有独钟。广宁人靠山吃山,靠竹吃竹。几百年的食笋文化源远流长,血脉之间代代相承,流淌着笋情根浓。带着对乡土食材的敬意,横山人就地取材,掌勺烹饪“一笋多味”更是功夫到家。一把洗干净的苦笋,水灵灵的鲜活,诱发美食厨师独具匠心的创新。烹饪花式多样:苦笋皮蛋汤、白灼苦笋、紫苏苦笋、花腩焖苦笋、苦笋片炒蛋……苦笋清凉微苦,质地单纯,饱含丰富的纤维素。是天赐尤物,不少人喜欢“自讨苦吃”。能最大程度保持苦笋原汁原味的做法就是白灼苦笋。配上芥辣吃,味道与众不同。轻轻一点芥辣送进囗里,芥辣味马上打通鼻腔,接着一咬,苦笋在口腔里马上释放出苦凉的口感,再细细咀嚼,就迸发出甘甜,接着就是苦甜香几种丰盈的立体口感在迂转回荡,吃完后,喉咙留有一丝清凉。“先苦后甜”的美味体验让人食指大动、回味无穷。品苦笋,在舌尖的咀嚼上就能回味一番人生真谛。苦后有甘爽,苦后有甜味,这种“先苦后甜”仿佛人生的千回百转,是一种人生况味的缩影。更是一种由口腹味觉之美上升到精神之美的禅韵领悟。古人有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苦筋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佛学提倡的苦修行渗透在人生的历练中,需要慢慢参禅。正如横山的笋农,扎根山区,勤恳劳作,在贫瘠的土地上相守一方水土的淳朴憨厚,最终凭靠吃苦耐劳,过上安稳的美好生活,苦尽甘来。横山人民在一脉相承中,对苦笋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生活在禅意生香的修竹茂立之中,品苦笋更能慢慢咀嚼到苦笋的禅韵飘香。(三月踏春,来广宁横山观竹海、游罗锅旧勤、品苦笋宴。是一个回归大自然的赏竹品竹乡村游。3月25日横山苦笋节即将来临,你不能错过。心动不如行动!)(尊重原创,勿盗文盗图)多谢理解!如果喜欢,欢迎转载分享!欢迎留言交流。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