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今天我们推介的是林强老师的一篇关于山狮文化田野工作的学术论文,年5月发表于学术核心期刊《装饰》杂志,填补了学界在该领域学术研究空白。

  林强,广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广东财经大学社科联副主席。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设计研究。报纸、杂志媒体“强哥聊玉”专栏主持。

  学术交流邮箱:

qq.   广宁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北,隶属肇庆地区。地处北江支流绥江中游,总面积平方公里,人口56万。广宁县北部的螺岗、北市、赤坑、江屯、联和、葵洞等乡镇山区,外来客家人聚居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本土文化和外来客家文化交融、积淀形成了广宁地域的民俗文化。其中,“舞山狮”的习俗,是这一带山区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原生态民间艺术。挖掘和研究这独特的文化遗产,对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区域文化名片的打造具有深远意义。笔者近两年来深入山区对“舞山狮”习俗开展了田野调查,掌握了第一手原始资料。本文试从视觉文化审美的角度,探究和分析“舞山狮”的艺术特征、美学意蕴和文化价值,探讨山狮文化产业化的路径。

一、广宁县“舞山狮”习俗概述

  “舞山狮”习俗在广宁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每逢节庆或开业庆典、新居落成、婚嫁迎娶,村民们都舞动山狮助庆、祈福许愿。

  笔者对广宁客家族谱进行了抽样调研。其中,螺岗镇水圳坑村李氏族谱记载:先民在“乾隆之际,因负粮务太重,为避当地官厅之苛政,迫而离乡,由嘉应州(即广东东江今梅县之地)迁居广宁毛村良开基定居落业。”①自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根据螺岗镇李氏第二十四代李炳林、李火、李炳照等村民介绍,“舞山狮”的技艺已在他们家族中传承了十二代,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目前,广宁县有山狮队有一百多支,常年参与山狮活动的人数达四万多人。②“舞山狮”的传统表演分为助兴类套路、行走过桥类套路、开盘表演类套路。每个套路表演时间约近一个小时,具体表演流程如下:

  山狮在鲜明独特的锣鼓声中到主人家拜门、念符(读对)祷告;再进门在天井拜水缸,然后入厅堂拜祖先,拜茶台拜天地,拜户宅主人,贺拜完后退出宅屋;到田垌菜地“吃青”祈福;到桥头拜水,作过桥的表演。山狮祈福完,来到村里的祠堂前或地坪晒场,作开盘表演。鼓手以密锣、密鼓击响鼓乐,表演者舞动山狮,先拜天地,再拜东南西北四方向;然后表演吃鼓戏鼓、采青;采青后山狮做伸懒腰、舔脚、睡觉、挠耳等动作,表现山狮安然悠闲的动作神态;山狮睡醒后漱口、洗脸,同时调皮的猴子戏弄山狮,忠厚的丞相教训猴子,于是丞相与猴王帮山狮挖耳;山狮睡醒,进行打四方台,三个相互表演嬉戏,最后拜谢天地、拜谢观众,由猴子、丞相带山狮回家,表演宣告结束。

二、“舞山狮”技艺造型美学特征

1.造型美

  山狮,造型像狮又像猫,广宁人又称它为“狮猫”、“大头狗”。从工艺造型到表演都具有明显的地方民间艺术特色。山狮的狮头、体型较南狮小,使用竹篾、布、纸等扎作而成。直径为70厘米,高60厘米。造型骨架,棱角硬朗;眼睛呈立面造型,睫毛挺拔,怒目而视,大眼白、小眼珠,寒光逼人;狮头形状酷似猫头,颇显猫的威颜,但没有胡子,没有下巴,头长独角,又具有麒麟瑞兽的特征;狮鼻如牛鼻子,鼻孔外张,鼻毛如刷,张开的大口上唇露两颗染血的长牙,呈现原始图腾的神秘和狰狞之美。(图1)

图1山狮造型具有原始图腾印记

2.色彩美

  山狮分文武双狮。文狮以红黄暖色为主调,绿色的鼻子、惨白的眼睛、红色的独角,以补色强对比造成视觉冲击,色调明朗而不艳丽;武狮以红黄黑为主色,明度上采用高长调的对比,显得沉着厚重。双狮皆以彩色毛绒球加以点缀,还绘有明清时期特的草龙、卷草纹和缠枝图纹装饰,意指山林和神灵。总体色彩斑斓而不失古朴沉稳,与佛山醒狮、北狮的明艳色彩相比,流露着野性的美感。(图2)

图2狮头背饰以草龙纹、树纹等,象征山野神灵

3.舞蹈美

 “舞山狮”表演套路包含拜门、抢炮、读联、拜水敬祖、喝茶吃糍、走路过桥、吃青戏鼓、睡觉挖耳、洗脸噬脚、打四方台等等。表演动作多变,上山、爬树、下山、走路、过桥、舞拜、嬉戏都有不同的舞步造型,随着不同鼓乐的转换呈现不同的动作。表演者双肘下缩,双脚屈膝,碎步行走,模仿猫的动作特征。(图3)

图3山狮行路过桥模仿猫步

4.锣鼓节奏美

 “舞山狮”的锣鼓所用器具包括:高音双皮鼓1副、大铜锣1副、中钹1-2副、小云锣4副以上。锣鼓队至少由七个人组成,锣鼓的套路分别有行路锣鼓、拜门锣鼓、打狮锣鼓、功夫锣鼓等。在高音小鼓的引敲下,形成“的的釵、的的铛、釵铛……”的风格鲜明的山狮鼓乐,敲起来声音清悦,疏密有序,轻重缓急,层次分明。

5.剧情美

 “舞山狮”套路表演展现情节性特征,具有文艺剧情色彩。在表演中,有独特的出场方式和音乐鼓点节奏,还有配以人物和动物(猴王、丞相)的众多角色参与。山狮、丞相、猴王的形象和传说,符合广宁县北部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与客家族的历史境遇吻合。“舞山狮”是广宁客家族人在客家文化基础上,融合广宁本土文化的产物。先民与自然搏斗中产生对神明的敬畏,进而出现崇拜。“舞山狮”自身原生态的传说,具有原始图腾崇拜的印记,此外结合从中原迁徙带来的《西游记》故事的演绎痕迹,表演别具一格,富有情节性,表现生动谐趣之美。

图4“舞山狮”演绎西游记

三、“舞山狮”的保护价值

1.文化传承的价值。“舞山狮”具有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祈福纳吉等文化特征。客家人聚族而居、家训严谨,祖祖辈辈重复着“舞山狮”的活动,实际上是以一种寓教于乐的鲜活方式不断在族人内强化着客家传统人文教育,有利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传承。

2.文化认同的价值。“舞山狮”是广宁北部山区客家人的民俗标志,属于客家族群自我认同的基础,有益于族人自豪感的建立,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文化传播的价值。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对“舞山狮”文化传统的延续产生威胁,直接影响其族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另一方面,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化,也让当地的“舞山狮”文化走出山区,走向世界。保护“舞山狮”文化,让外界社会认识和认同其文化魅力,为其产业化发展营造更多的机遇。

四、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舞山狮”这种原生态的民间技艺,流传了几百年,已由广宁县北部山区发展到了周边四会、怀集、阳山、清新、连山等市县。己故山狮老艺人黄国英的后人黄继坚,为了传承和弘扬山狮技艺,成立了“黄国英山狮技艺馆”,吸收年青人参与学习训练。广宁县政府也已意识到“舞山狮”的价值,正着手组织申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在看到其发展的同时,也看到在传承的过程中存在迫在眉睫的问题:

  1.山狮制作、传统套路今天已面临后继承无人的频危局面。由于山狮技艺限于家传口授的承传方式,现代“舞山狮”的一些传统道具、技艺已经失传。据螺岗镇水圳坑村80多岁的山狮老艺人们介绍,传统山狮队的行头包括1~8头山狮、1个猴王、1个丞相以及1套锣鼓、若干旗帜、罗帐、高边水牌、兵器、6套象征天兵神将的藤盔甲等,每支山狮队伍人数庞大,由40多人组成。现代承传下来的山狮已大有简化,简单的一队山狮仅由12--20人组成,分为锣鼓队、舞狮队、掌旗、护卫等。山狮的制作传人只剩下江屯镇大连村年过半百的张氏两兄弟。“舞山狮”彩扎技艺有难度,现代年轻人基本都不愿意去学习。

  2.“舞山狮”的文化内涵日渐模糊。现代人对“舞山狮”的传承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娱乐性的模仿。对于山狮套路的文化内涵,不知所以然。“舞山狮”的文化意蕴与民族伦理价值观面临失传。

  3.技艺传承发展中缺乏自信心。彩扎技艺属于家传口授的方式,传承人非常少,狮头制作供不应求。文化交流影响年轻人的审美,年青一代村民们认为传统山狮是古老、土气的东西,盲目向往外界的繁华;狮队的器具转向佛山订制,在本土山狮造型的基础上融进过多的佛山醒狮的造型元素,舍己精华,仿人特征,没有坚守本族技艺特色,技艺传承面临丧失自己的乡土图腾艺术的精髓。(图5)

图5右边为前人制作,左边为今人制作,造型饱满,融进过多南狮的造型

五、“舞山狮”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原则

  1.伦理性原则。“舞山狮”是广宁县北部山区的客家民间传统习俗,属于该族群的全体民众,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满足该区域民众的民俗生活和情感需要为目的,体现一种大众参与的集体行为,因此以尊重传承人需求与意愿为保护原则。

  2.生态性原则。“舞山狮”根植于客家族群文化的土壤中,具有强烈的草根艺术特质。它的存在体现出人与自然、物质与非物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依共存的伦理关系,这是一种民间文化生态环境客观存在。只有正确认知这一点,并以此为指导思想,才能正确指导“舞山狮”技艺的保护实践,使民间对“舞山狮”文化的保护,从内容到形式都保持原生态的存在形式。

  3.条理性原则。“舞山狮”是综合性民间艺术,包含了彩扎工艺、舞拜技艺、武术竞技、民间传说等艺术形式,也包含不同的文化类征,在传承过程中产生不同的传人。在保护过程中,应该分类确认、研究、立档、宣传、弘扬,以确保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久的生命力。

4.生产性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的文化宝库,是一个区域的文化名片,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生产性保护,是一种有效的传承保护方式。在生产中,通过“物质”来承载“非物质”文化,在物质的生产中为传承人带来实惠,产生利益驱动、情感驱动和知识驱动,使“舞山狮”的文化保护成为民众的文化自觉。

六、“舞山狮”产业发展的路径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已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推崇和   “舞山狮”的产业化开发,要对山狮传统造型、技艺予以原汁原味的传承保护,避免“开发性破坏”。产业化的发展要独辟蹊径,创造有别于传统造型方式的新艺术形态,以文化创意产业为路径,结合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来完成产业化的转变。基于“舞山狮”的民间文艺特征与图腾崇拜的神秘色彩,我们以文化内涵为创意的核心内容,打造“舞山狮”动漫及其衍生产业,形成产业链发展;借助动漫产业,打造“舞山狮”文化品牌,走品牌经济发展的路线;结合文化生态旅游业,开发创意礼品的市场,开拓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性发展;坚持文化本位,从文化的高度提高当地政府与民众对产业化的认识,引导民众自觉对民俗传统进行传承保护,保持民俗原味和个性,强化“舞山狮”的文化生命力,以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结论

  从本质上讲,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累积,需要学界长期深入研究和引导,有赖于民族的自觉传承与发展,更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和导向。“舞山狮”作为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文艺,它所体现出的民俗文化是深厚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框架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地方最鲜明的民间文化特色呈现出来,才能进一步提升本土的对外形象和影响力、扩大知名度和竞争力,使其独特的影响力转化为城市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元素。对“舞山狮”深入开展研究,对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岭南文化体系,打造岭南文化星座,擦亮广宁地方文化名片,推动山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本文在田野调查中得到广宁县委宣传部林梅芳同志、螺岗镇政府陈家标同志的协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李氏族谱民国三十二年序螺岗李氏族谱广宁,P6~7

2、广宁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广宁,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