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2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治痤疮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开原一路,孤悬天末,三面环夷,如黑子之着面,盖九边危地也。……其马市为夷货流通之府。胡汉之人胥仰藉焉。抢掠所获不足以当市易之利,夷人以市为金路,唯恐失之,而我亦借此以为羁縻。

打开东北地形图,开原的地缘重要性一目了然。开原以南是辽河平原的农耕经济区、西部是草原的游牧经济区、东部和北部为森林的山林经济区,开原恰好处于三大地理形态的交汇处。在中国历史上,汉人对东北的直接控制,基本没有踏足过开原以北。

明朝初年,把元代的辽阳行省一分为三,以开原为节点,西北设置大宁都司、东北设置奴儿干都司、南部设置辽东都司。明朝曾短期地在开原以北设置卫所和驻军,对包括远东地区的东北腹地进行直接管理。但是,当时辽东荒芜,后勤补给全靠内地供应。后勤船队由海运经辽河,运到开原城外的老米湾码头,再以开原为集散地和中转站,运输到远东各地。这一后勤补给线路,因内地负担过重,线路过长,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终被放弃。

后勤一断,明军不得不放弃对开原以北的直接控制。年,因“粮饷难继”,明廷将三万卫撤入开原城。后又撤销奴儿干都司,内迁大宁都司。开原以北的广大地区,重新启用了古代惯用的羁縻卫所形式,即当地民族的高度自治。

局势的变化,让开原成为了东北地区的边塞重镇。它犹如一个深嵌塞北的楔子,既要阻挡蒙古入侵,又要控制女真部落。因此,史书不乏对其重要性的论述:

“开原弹丸之地,东北制诸夷,西北制诸虏。”

“沈阳、辽阳、三万、铁岭四卫,统于开原,以遏北狄之冲。”

开原在历史上一直是多民族混居地区。明朝时,汉人占70%,“高丽、土著、归附女直、野人等”占30%。为安置归附的少数民族,明朝还在开原专门设置了安乐州和自在州。这些“新附夷人”的汉化程度很高,“俱化为冠赏之俗”。明朝也借助这一群体,加强与蒙古和女真的交流和控制,来贯彻朝廷的羁縻政策。

开原马市:从边市发展成为东北亚的贸易中心

明初,为了保障军事作战,换取蒙古人和女真人的马匹,在大同、广宁等北部边疆地区开设了多处马市。在众多的马市中,历史特别造就了开原马市。开原最终从一个普通的边市,发展成为了东北亚的贸易中心。后来,开原马市的兴衰,也直接关系到了辽东乃至大明王朝的命运走向。

宣德、正统年间,明朝出台了一系列的保守政策,比如,停止大规模下西洋、内撤奴儿干都司、限制外族人入京等。正统四年,明朝廷给辽东总兵下了一道敕书,要求女真人的进京朝贡减为三年一次,特殊情况下可以一年一次。如果女真人需要交易物品,直接在开原交易,不要再到北京。

就是这道敕书,为开原马市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明初时,开原与女真的马市每月开市一次。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开原马市几乎一天一市,“每市多至 千人。”

政策是实现贸易繁荣的重要推手,但更重要的还是庞大的市场需求。

和腐败就像鸦片一样,一旦上瘾就很难戒掉。明代的宫廷和上流社会 成风、腐败严重,继而引发了对皮毛的巨大消费需求。《酌中志》记载,貂皮、人参不仅是皇帝奖赏大臣的赐品,还是官僚行贿的 。光宫廷,每年就需要一万余张貂皮、六万余张狐皮。而最珍贵的貂皮,是产自于黑龙江以北地区的黑貂。普通貂皮也是来自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流域的广袤森林。

汉人喜欢女真人的貂皮,而女真人同样酷爱汉人的丝绸。

“得尺绮文帛则宝爱之,其富者华服锦绣,金珠离饰,以靡丽相高。……故马市交关,互以名马易锦绮数十尺,获饼殽盐酒之劳,其甘若饴。”

正是因为他们对丝绸的痴迷,因此保持着对开原马市的高度依赖。

“(女真人)去而复来,如鱼之思饵,鸟之思食,虽间之使去未能也。”

而女真人和蒙古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才是辽东马市繁荣的 推手。当时的女真人的生产水平相当落后,甚至都不会造铁。女真人接受汉文化后,逐渐把农业取代狩猎业,做为了主要经济活动,于是对锄、铲、斧、镰等生产工具以及耕牛的需求日益迫切。此外,布、帛、盐、米、锅、针、剪等日常生活用品也是女真人需要从汉人区贸进的商品。女真地区还不产盐,主要靠“取贩辽海等处”。蒙古人同样存在类似的需求。

“犬羊虽众,各自为部,不相统一,又皆利我市赏,便我市易。我若闭关不与通,我布帛锅口田器等项皆彼夷日用所需,彼何从得。彼之牛马羊及参貂榛松等货,又何所售。以此论之,弹丸开原,实诸虏所资以为生,不但开原不当轻与虏绝,即虏亦不敢轻与开原绝。此事之机也。”

这种需求和供给的深度交集,成全了开原马市的繁荣。需要说明的是,开原马市并非是某一方的需求或供给,而是多方相互依赖、荣损与共的经济利益关系。这是贸易繁荣的重要前提。正是因为相互间的高度依赖,开原自开市到明末的两百余年间,很少发生战争。因为所有人都明白,一旦开原罢市,对谁都没有好处,特别是蒙古人和女真人赖以生存的物资一旦短缺,部落存亡就会面临威胁。这也算是贸易抑制战争的一个案例吧。

明英宗年间,蒙古人曾发动过一场史称“也先之乱”的对明战争。当时,蒙古人除了在北京战场与明作战外,还大举东侵辽东,对汉人和女真人大肆掠夺杀戮。为了加强防御,明朝在辽东修筑了长城。而散布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也被迫南迁。其中,哈达、叶赫、乌拉、辉发等四个部落迁到了邻近开原的边墙之外。这四部就是历史上的“扈伦四部”,又称海西女真四部。

当时,女真人的分布大致是:哈达部落驻在开原东边的广顺关外,叶赫部落在开原北边的镇北关外建寨驻牧。这两个部落紧邻开原,是离汉人最近的女真部落。乌拉和辉发离得稍远一些,大致位于长白山山区和松花江一带,再远的有窝集部落(日本海沿岸)、黑龙江和库页岛的乞列迷等。这些远离汉人区的女真部落又被笼统地称为野人女真、生女真或深处女真。

原本,“生女真”们也经常不远几千里,到北京朝贡,或到辽东进行互市贸易。但是,扈伦四部内迁后就霸占了交流通道,切断了生女真与明朝廷的直接联系。

这些“熟女真”倒不是有意惹事生非,而是从中充当贸易中间商,从事转手贸易,通过倒买倒卖来赚取财富。比如,哈达和叶赫就是通过垄断开原马市的贸易权,把汉人的丝绸以及布、米、盐、农器、手工业品等,贩卖给乌拉、辉发等稍远的部落,乌拉和辉发再贩运给更远的女真部落。反过来,他们再把貂皮、人参等贩运给汉人。于是,东北就形成了一条以开原为贸易中心,联结汉人——近夷——江夷(乌拉、辉发)——野人女真的贸易链条。

从地理上看,这条贸易链条有两条主要路线:一条是从开原向北经吉林、哈尔滨,顺松花江进入黑龙江,一直到远东的东海海岸和库页岛。并从库页岛辐射到日本北海道。另一条是从开原向东,到达长白山区,再绕松花江进入图们江,抵达中朝边境,并从中朝边境进入朝鲜。

江南的丝绸从开原远播到远东和日本,因此,这条线路也可称为东北亚丝绸之路了。远东深处的貂皮也源源不断地运抵北京和江南,因此,也有人把这条商路称为“貂路”。至今,日本北海道和俄远东一些地区的博物馆还保存有当年的中国丝绸织品。北海道人时称“虾夷”,这些丝绸因此被称为“虾夷锦”。日本史书把虾夷人与库页岛的贸易往来,称之为“山丹贸易”。

明末清初时,一位长年往来于江南和辽东马市的商人,曾作过一首《辽东倡勇歌》,歌曰:“辽阳一失,商贾萧条,江南机杼之家,束手而坐”。意思说,辽东市场一丢,江南的丝织业就会停产。

由于这一贸易链条涉及多方利益,因此,开原马市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开原也经常担当了引发东北亚局势动荡的导火索的角色。比如,万历十一年,邻近开原的哈达部落与叶赫部落,曾为争夺敕书(赴开原马市进行交易的许可证)发生过一场军事冲突,开原马市一度闭关。这一闭关,使得北京宫廷无法获得貂皮,以致万历皇帝亲自过问。开原闭市,还导致了偏远地区的女真部落陷入生存危机。

而当无法从汉人区获得生产生活必需品时,中朝边境地区的女真人一般就会攻击朝鲜的边境城堡,掳掠物资。女真人与朝鲜人的这种冲突,并非个案。只要开原马市出现问题,导致贸易链中断,内陆深处的女真部落多会出现骚乱。女真骚乱,中朝边境就会发生冲突。

朝鲜史书说:“退城、会宁近处藩胡等,乘时窃发,偷取人物,无日无之。”

可见,开原马市的风吹草动,不仅仅关乎着当事者的既得利益,还关系到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秩序。

辽沈民经

秉持独立思考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致力于东北的历史挖掘、文化整理和经济观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