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安境内有千余个大小不同的地名。它们在社会发展和行政区划的变动而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也如实地记录反映了台安各个不同时期的地理环境、历史特点和台安所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 有关研究“胡帅”——张作霖的书籍都会提到一个地名“八角台”,八角台就是今台安县政府所在地。据说在明朝时,此地为一片荒芜之大平原,位当辽沈、关内之孔道,行人至此,往往迷途,不辨方向,乃筑高台,以为行旅之目标。台形八角,取八方共见之意也。故得名,后演变为八角台。清末,八角台为辽中县所辖之西南重镇,年,酝酿建县时,乡绅几经计议将治所设在八角台,开始拟定县名“治安”二字,意在此地经过安官立县之后,人们会得到“安宁”。后又有人提议,因水患频繁,去掉“治”的三点水偏旁,加之县城又设在八角台,于是取八角台的“台”字,取安宁的“安”字,兼与镇安(今黑山)县毗邻,故定县名为“台安”。从历史走来,“台安”寄托着老百姓国泰民安的心愿。 研究历史的人,大多会对地名的演变熟稔在胸,因为历史在地名中延续着旺盛的生命力,台安地名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宝藏。台安境内明长城遗址周围的村屯,大多以台、堡命名。“五里一台、十里一堡”的明长城遗迹在这些村落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序数命名的居多,如头台子、二台子、三台子、四台子、五台子、六台子、九台子等。有的还以姓氏得名,如秦家台、汲家台、万家台等。新台镇驻地原名转弯台。因地处明代辽东边墙地带,边墙为南北走向,经此折弯,并曾设有墩台,故名转弯台。解放后调整行政区划时,人们为除旧布新,取建设新农村之意,改转弯台为“新台”。明朝末年,台安地区逐渐有满人迁入。今台安县境东部和中部地区,因为地处盛京通往关内的交通要冲,这里常有明兵与后金军的战事发生。努尔哈赤为巩固从明朝夺取过来的政权,开始建立完整的八旗制。为强化对旗人的管理,以三百人为单位编一“牛录”。当年,辽河两岸曾设敖司牛录、乌伯牛录、阿司牛录、西佛牛录、达都牛录和大红旗堡、小红旗堡等村落。以“达都牛录”为例,“达都”(《盛京通志》作“达度”)是当时主管“牛录”的人名,“牛录”系满语,是满清军政合一的基层组织。合称为“达都牛录”。后来又将“达都牛录”与汉语“堡子”组合成“达都牛录堡子”。及至20世纪初,才演变为“达牛堡子”。解放后简化为“达牛”。从“达都牛录”到“达牛”,竟记录着三百多年的苍桑巨变,这是当年起这个地名的人们所难以预料的。 “地因人而名”。台安县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出生地,年6月4日,张学良将军出生在今台安县桓洞镇张家窝堡屯。老一辈人在名字上非常有讲究,“名”是幼时在家供长辈称呼用的,成年之后入社会,还得另起一个名,这个“名”也就是我所谓的“字”,供平辈和晚辈称呼。“汉卿”是张学良将军的“字”,以张学良的“字”命名的“汉卿广场”位于台安县老城区中心地带,是台安与各地相通的必经要道。台安还有医院前的“恩良东路”、“恩良西路”。是为了纪念“生在香港,爱在台安”的“人民的好医生”潘恩良而命名,由此我们深深地感到:只要为人民无私地奉献,人民就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每一个地区,都有其地方色彩浓郁的民间传说,台安的民间传说也在地名的演变中流传着。当年西佛牛录以西有一个“蔡家窝堡”,因一家姓蔡的最先在此落脚而得名。就在这个蔡家窝堡,老早老早就有人传说要出七十二将,这事被当地的财主张宽得知,他怕蔡家窝堡要是出了七十二将就会使他的势力一落千丈,于是请个路过此地的风水先生想出个破解的办法,在前阿拉河马神庙前立了一个碑亭。不知过了多少年,忽然有一天夜里天降巨雷,碑亭被劈开。就在这时,传来蔡家窝堡在黑龙江出了个将军的消息,张宽连忙星夜雇工匠照原样修复了碑亭。从此蔡家窝堡再没出将军,只出了七十一位织布的机匠来,后来就改称才文堡!取人才辈出,“纹”化发达之意。 大家也许不知道,从台安某些地名演变中还可以看到民族团结呢!新开河镇境内的王庄子村有个回族聚居部落,长期以来人们叫它“回子营”。为维护民族团结,后来改称为“回回营”;高力房镇境内有一个屯的地名叫“跑鞑子”,为避歧视少数民族之嫌,近年来结合地名标准化,除掉了此地名,将其合并到附近的大柳树屯。从此,人们再也不重提此类有碍民族团结的地名了。 台安素来以“河流众多”著称,台安的历史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一部治水史。今天的新开河镇原名新发屯,清光绪十六年,由于洪水泛滥,将街面冲成深沟,状似新开了一条河。新开的河道将原来的新发屯分成河南、河北两半,由此得名新开河。由于河道清障、大堤改线和修筑水库等原因,一些历史地名也已消失,仅台安境内就有63处村名不见了,如赵家窑、苏家窝堡、陈家沟、三岔子、侯家套子、白庙子等。台安地区沙岗也较为多见,据《黄沙镇志》记载:黄沙坨镇原有两个自然形成的沙坨子,地下一米多深尽是黄沙,大风偶作,黄沙弥漫,尘霾障天,故得名黄沙坨。类似的地名还有西沙岗子、何家岗子、五里岗子等。这些对于了解台安的地理环境和变迁都是颇有益处的。 地名也是一部部家谱。清乾隆初年,包大禹从广宁南四方台迁居到今西平,盖起两间土平房居住,得名包家平房。乾隆末年,因其屯东有东平房屯,便将此屯改称西平房,现简称西平。洪家原名洪家窝棚。清乾隆初年,洪兆先从河北省永平府榆树庄逃荒到此,搭起窝棚定居,故名洪家窝棚。现简称为洪家。相信包、洪两家一定会在这两个地名中找到先祖的遗迹、渊源,以及家族的自豪感来的! 台安地名是一部集历史、文化、地理、民俗等于一身的百科全书。阅读这部书需要我们掸去岁月的尘封,让它重新焕发出耀眼夺目的光彩。 来源:台安县政府网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