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一季里说到从西城广宁伯到石景山广宁村,都与一个人有关,即明末重要人物---刘荣。编辑人的朋友赵先生看了《广宁村》第一季后,发来这样一段文字:广宁村又叫广宁坟不错,取名来自广宁伯的坟。说耒也巧,文革前一个偶然机会,我认识了广宁伯的后代奚玲,(当时她是中华医学会的理事,后去日本)并在她家看到过一块大匾,长约1.5米,宽约1米,上面刻写的主要是功绩和丧在京西,皇帝赐姓奚名正得等繁体金字。上有明皇帝印章。也就有了后来广宁坟改名奚坟而非西坟。按照中国古代规矩,私人的坟,包括王爷,是不能用方向做称谓的。只有皇家才能用,如东陵,西陵。奚玲的祖先叫奚正得,文革期间奚家把匾藏在卫生间里躲过一劫。回想当时在她家看大匾不是我一个人,还有个石景山的同学,本打算一起找石景山地名办公室做一更正,可看到小西门对面已写上了有关广宁村村名不准确的介绍。之后再一想,广宁村的未来并非我莫属,也就没有再追究这事。今天无非是把我知道的告诉你们。非常感谢赵先生的信息。这对还原历史很有帮助,也会让更多广宁村人知道奚坟名的由来---奚坟,而非西坟。 前言并编辑/mj.工作室 增产宿舍是广宁村最东边的一片房子,与南厂隔路相望,东边五十米远就是石景山钢铁厂西门(我们称小西门)。增产宿舍和小西门之间的路边有个解放军岗哨,是个绿色五角尖顶的木房子,也就能容下两个人的面积,房子旁边矗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外国人与游人止步”,就是这块牌子,广宁村的孩子们,甚至不常进城的大人,多少年了,就没见过外国人。这站岗的解放军还要检查路过此路的,唯一一趟公共汽车81路支线,里面是不是窝藏有蓝眼睛高鼻梁的间谍。和这岗哨一样功能的,在模式口通往门头沟的路边还有一处。增产宿舍北边山坡上还有几排发电厂家属宿舍,大概有个二三十户人家。从增产宿舍往西五六十米路北边,有一片平房区,就是铁路家属宿舍了,有四五排平房。路南边紧挨着铁轨边还有一排房子,我记得住着俩三户人家。严格意义上讲,东铁路家属宿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广宁村村东口。 广宁村东面村口有块儿三角地,大小能有十五亩地,黑乎乎的一片地儿,有个大煤棚子,这就是广宁村煤球场。广宁村煤球场不仅承担着广宁村几千户居民的燃煤供应,还担负着麻峪村、铸造村的几千户居民燃煤供应。那时候,家里烧火做饭、冬季取暖都靠煤球炉子,少部分家庭用蜂窝煤炉子。煤球场可以送货上门,那时煤球场的师傅们都骑着三轮车,每辆三轮车可以装上下两排十只方竹子筐子,每个筐子装五十斤煤球,每五十斤收五分钱运费。那时除了家庭生活富裕的,或者是缺少劳力的极少数家庭用煤球场师傅送煤到家,为了省钱,绝大多数家庭都是自己到煤球场买煤。周日,煤球场人山人海,买煤的人排起了长龙,没有三个小时,甭想买上。入冬前,买取暖煤得连夜排队。那时候在单位上班的,每年冬季每人有十六块五毛钱的取暖补贴,俗称煤火费。当然了家里有集中供暖的,也就是有暖气的就没有这补贴了,在咱们中国,据说是周总理定的,淮河秦岭以南可是没有取暖补贴费的。 煤球场以出售煤球为主,也有少量的蜂窝煤和劈柴(北京话劈发第三声、柴发轻声)。煤球主要是煤炭公司的四吨翻斗汽车给运来,煤球场自己也压煤球。我记事儿时,煤球场就是半机械化压煤球了。蜂窝煤都靠煤球场自己生产,据说蜂窝煤是民国时期一位山东人发明的,因为干净、利于运输输,很快就被推广起来了。蜂窝煤有三种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品种,它们是碳,就是生活(很多人叫隆火),最初用纸张和木柴点燃的蜂窝煤,它主要是由木屑渣和少量煤粉压制而成。另外就是小块和大块蜂窝煤,大块蜂窝煤要比小块高三分之一,生火时,炉子从底部依次摆放碳、小块煤,待小块煤燃烧后,上面再放大块煤。另外也根据燃烧的时间长短,选择大小蜂窝煤块。那时,因为每户是按定量供应燃煤,煤球场特别亲民,如果不小心把蜂窝煤摔坏了,可以凭碎块换好的,当然了要交二分钱工钱。 那年月,一到冬天,广宁村街里就经常能看见摇煤球的。那些摇煤球的师傅,一般俩人一伙,大都来自河北沧州。摇煤球的工具很简单,一个半尺直径的花盆,一个一米多直径的扁圆的,铁丝网筐子,一把方头铁锹,一把齐头大扁铲。煤球是这样摇出来的,和好煤面,在地面铺成两公分厚的饼子,面积因地方大小而定,摊平阴干半天左右,用大扁铲切成两公分左右的正方体,然后分批放进铁网筐子里,为防止粘连加一些干煤粉面子,放在到扣在地上的花盆上面用力摇,煤球就成了,然后晒干就可以烧火做饭了。广宁村煤球场还卖劈柴,记不清啥价钱了,只记得买一毛钱的,能生(隆)三四次火。一到过年,我们就跑到煤球场的劈柴堆里偷糟木。一般人不清楚,这糟木,就是陈年用水泡过的劈柴,它燃烧起来没有火苗,而是阴燃。我们小时候放爆竹(北京话叫炮仗),不像现在一放就几百上千响,而是一个一个的放。有钱人家的孩子手里拿根香,或者是点根线绳,用来点爆竹(炮仗),大人用香烟。像我们这又穷又小的孩子,手里只能攥一块儿糟木了。 过了煤球场沿着水泥路往西,就奔街里了。好天儿还行,赶上风天,您身上脸上多少得带点儿煤面子进街里,赶上雨天儿,就踏着黑煤汤子呗。进街里的水泥路北面有一条沿着路的污水沟,这污水沟修的到是挺四至(北京话规矩的意思),能有一米五深一米五宽,方方正正的,唯一的缺点是露天的,只是隔不远盖上几块水泥预制板,以便于行人通行。北厂门口马路对面近二十米的污水沟就都铺上了水泥板,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怕苏联飞机原子弹轰炸,街道指定我家这片住户,一旦有警报,就钻进这污水沟。那时候,经常进行防空演习,这污水沟钻进去好几次,那时候我还是孩子,也没觉得污水沟又脏又臭,反而觉得挺好玩儿的。北厂马路对面往东三十米的污水沟盖板上,支着两间木板房子,房子不大,每间也就三四平米,一间是修鞋铺,一间是修自行车铺。别小看这俩师傅,都是服务局里面的正式职工,每月挣二三十块钱的固定工资呢!俩师傅平时工作都挺闲的,您想啊,那时候有几家有自行车的?鞋也基本上自己做,绝大部分人都穿布鞋,哪有多少人修鞋啊?即便是来修鞋也就是后根钉个铁掌,五分钱解决了。 要不是鞋滑子(鞋扣)掉了,缝一下,二分钱也就解决了。我从小到上高中之前,没穿过买的鞋,都是我妈给我做。做一双鞋工序也很复杂呢,先是打咯粑,就是在一块木板上铺一块整布,上面涮上用白面和棒子面熬的浆糊,码一层碎布头,再摸浆糊再粘碎布头,大概要粘三四层,然后再粘一块儿整布,晒干后,剪成鞋底,每只鞋底要五六块摞起来,每块要用白布条包好边,然后用麻绳纳鞋底。鞋帮一般用新布做成,鞋帮有里有面,可以做成方口鞋,也可以做成五眼(系鞋带)鞋。再把鞋帮缝在鞋底上,北京人叫上鞋。做鞋最累的环节就是纳鞋底,最痛苦的环节就是在大腿上搓麻绳,最技术的环节就是上鞋。我家六口人,都是穿我妈做的鞋。偶尔我妈还给我几个叔叔做鞋,送给他们穿。有的时候半夜我醒来撒尿,还看见我妈在灯下做鞋呢。一年四季的鞋,包括夏天的凉鞋,真是苦了我妈啦!现在咱们夏天穿的凉鞋,以前人们脚下穿的都是布的。我隐约记得,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时,才开始普及塑料凉鞋。那塑料凉鞋真好,男士的一般都是黑色的,女士的有红蓝绿几种颜色,几毛钱一双。 塑料凉鞋唯一特点就是不结实,容易裂口。但不管哪出了毛病,拿根废锯条,在火炉子里烧红,在裂口处一烫就粘上了。 修鞋铺北面有一大片石景山发电厂家属宿舍区,有楼房,有平方,一直盖到了黑山头山根儿底下,这一大片房子大概能有三百多户人家,这块地方叫东山坡。东山坡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山西大寨有个七沟八梁一面坡,咱石景山广宁村有个七沟八梁三面坡,东山坡、北山坡和西山坡。过去人们都这样形容广宁村没有平整地儿,拉屎都是一只脚高一只脚低蹲着茅坑上。东山坡这块地方房子盖的就没有几间规矩的,像点儿样的院子有四处,银行大院、以及现在派出所的位置,以前是前后两个独门独院。银行大院是日本人盖的,完全的日式结构和布局,里面三排平房住着不到二十户人家。那两个独门独院,先后住过石景山发电厂的厂长和书记。和这两个院子挨着的是一个前后两排平房的院子,住着十一户,我家就在那院子里的第二排房子住过六年。我家院子后面有三排两层楼房,前两栋楼上下各三个楼门,后一栋上下各有两个楼门。每个楼门里阴阳面各有两间房、阳面有一间厨房,阴面有两间厨房,每个楼门里有个水管子(自来水龙头),有一个蹲坑。一个楼门里可以分三四户人家住,这三排楼住着石景山发电厂大部分知识分子和管理人员,厂长和总工程师也住在这里。 因为住这三栋楼里的住户基本都是双职工,而且家庭人口少,是东山坡唯一的“富人区”。东大楼的西面还有个二层楼,是石景山发电厂夜班值班室,还有一个夜班值班室的楼房在北山坡上。原石景山发电厂党委书记,后来当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李锡铭家,就曾经住在东大楼西侧的一排平房里。李家的房子是坐南朝北的两间平房。东大楼东北面陡峭的山坡上,有一片自建的密密麻麻的房群,住着二三十户人家,人们形象的称这片房子是蜜蜂窝。 “蜜蜂窝”,给这片房子起这名的人太有才了。巴掌大的地方,陡峭的山坡上密密麻麻的房子,将就着过一个人的过道。没有水管子,没有茅房,愣是住着二三十户人家,这住户都是哪儿的人?怎么会在这山坡上盖房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解放初期,特别是苏联专家来到石景山钢铁厂后,石景山钢铁厂得到了迅猛发展,石钢已经有一万八千人了。为了给石钢更好的服务,北京市特别新成立了石景山区。还将区政府建在了石钢小东门对面的北辛安村。区里把最好的地界金顶街、苹果园、铸造村划给石钢盖家属宿舍。可是石钢职工太多啊,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分不到房子,这些职工又都是外地来的,拖家带口的一线工人。于是乎就自己找地方盖房子住,不知是谁第一个瞄上了广宁村,在东铁路见缝插针,先盖起来了两间石头房,大模大样的住进人。不仅村里给编上了门牌号,全家人还顺利上了户口。这好事不胫而走,东铁路插进来了十几户、北山坡插进来了十几户、西山坡插进来了十几户、西铁路插进来了十几户,好地界插满了。动手晚的,就瞄上了东山坡这块地方了。黑山头这山有石头,有粘土,还有满山的荆条,野生的树木,这建材都齐全啊 没半年的功夫,这些蜜蜂们就把窝搭建了起来。说来也巧,我小学五年级同班同学中,有五位同学家住在蜜蜂窝的。我们班有个叫罗锦春的同学,记得我们上小学二年级时(六十年代末),他家花了一百八十元在蜜蜂窝买了个二手小院儿,里面两间石头房。前些日子,我去他家看,真是人不出来了。那两间小破房已经变成了二层楼,院子也有模有样的。我估摸一下,卖个七八百万不成问题。 国家给予石景山钢铁厂副部级待遇,石景山区则是北京市最小的区,县团级,后来明确了是厅局级。石景山钢铁厂也改了名字叫首都钢铁公司,石景山区政府一直给首钢当儿子。石景山发电厂是厂处级,说的好听点儿是县团级和广宁村办事处同级。在职工福利上也比不了首钢,首钢每年给每个职工发两吨块煤。广宁村住着上百户首钢自建房职工,马路边上堆的都是首钢送给每户的煤堆。那时候石电人看着黑黝黝的煤块,馋的直流哈喇子。首钢占地面积也大,号称十里钢城。厂区里面通81路(后改为路)公共汽车,从小西门穿过厂区,出大东门经老古城、新古城、到苹果园。厂区里面还有一个自然村,叫山下村,厂区西南面还有个自然村,叫庞村。厂里山下村旁还有一个首钢居民区,有七八栋六七层高的楼房,我初中有三个同班同学就住在那个居民区的楼房里。这话题扯远了,书归正传,接着说广宁村。修鞋铺西面几步远,有一座三层高灰专楼,因为在北厂大门对面,习惯叫它北厂大楼。这大楼有三个门洞,是石景山发电厂的单身宿舍,后来逐步变成了家属宿舍。 最西面门洞一进去,左手边有两间房,就是最早广宁村派出所的办公房。记得我三四岁时,派出所好像就三个警察,有个管户籍的阿姨,长得特别漂亮,又白又高,穿上警服特别迷人。我们这群孩子那时候经常去派出所偷看她。那阿姨特别随和,后来被电厂的一个帅哥娶了,给我们恨的够呛。到了文革期间,社会治安就不好了,强奸、斗殴、劫道的经常发生,还有一个人每天晚上骑着自行车咬女人脸蛋儿。派出所警察叔叔就多了,就搬到电厂托儿所西边办公了。北厂灰楼往西,有一排平房,其中有一间五六平米的房子,就是广宁村邮电所了,门前有个立着的大信桶,绿色的信桶特别醒目。记得和谁约个见面地点,或者是家里有客人来,我们都会说,看见信桶站着那儿,我们信桶见。 那时候电厂为了方便职工家属邮寄包裹,邮寄挂号信,就联系两公里外的石景山邮电局,能不能在广宁村设个邮电所。邮电局那时候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特别强,俩家一拍即合。电厂提供房子,邮局每星期日专门来人,办理包裹和挂号信业务。随着业务量的加大,邮电所后来就每周营业六天了,但是依然维持每周日办理包裹业务。邮电所的那个叔叔姓张,人称懒张,大人小孩叫他,他都答应。懒张以前是投递员,专门负责给广宁村送信件报纸。他之前的投递员,是一个特别慈祥的老同志,送信都下自行车乐呵呵交到你手里。自从懒张接班,给谁家送信送报屁股没离开过车座子,而且准再让你帮忙给其它人带几封信。逐渐大家就给他起了个外号--懒张。邮电局在外设邮电所不是新鲜事,只要你提供场所就OK。一九九七年,我们单位基建期间,工地得有上千号人,邮政业务量特别大,离我单位最近的垡头邮电局也有三公里远,而且没有公交车。单位领导就协商垡头邮电局在厂里办个邮电所,邮电局提出了如下条件:提供场所,提供中午饭,每年买一定数量的纪念邮票,订阅邮电报。厂里都答应了,邮电所就在南门外开起来了。 广宁村邮电所往西几步远,就是副食商店买水果的大棚子。 街里最热闹的地界儿,就是副食店、百货店和骆驼馆那块地方了。副食店不大,一进门左手卖猪肉和卖豆腐豆制品,迎面的柜台左边是糖果糕点烟酒茶叶,右面是副食调料油盐酱醋,进门右手是蔬菜和水果。一到夏天,副食店的水果就搬到外面的大棚子里面卖了,其实也没有几样水果,我记得是苹果、鸭梨、大枣、橘子、香蕉、应季的水果有桃、杏。到了盛夏,西瓜上市了,这大棚子就热闹起来了,一共三个售货员根本忙活不过来。一个男售货员人称老吴,我小学同班同学吴宝生的爸爸,两个女售货员,其中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姓门,人称老门,后来成了我小学同班同学刘淑果的婆婆。那时候西瓜五六分钱一斤。赶上河南、河北整汽车的倾销的时候,西瓜三分钱一斤。西瓜摊旁边有两口大水缸,放着好多西瓜,缸里面用水龙头往里灌自来水降温,那时候也没有冰箱,就是自来水降温。西瓜摊上面有个木头框子,三面玻璃,一面笼布(白色网眼纱布),里面摆着切成牙的西瓜,五分钱一牙儿,打我记事,这西瓜就是五分钱一牙儿。西瓜堆旁边放个大竹筐子,供人吃西瓜吐籽和扔瓜皮。那时候吃的起西瓜的家也不算多,这筐里的西瓜籽就成了好东西。 我记得我经常看见有几户(其中就有我的一个女同学的家),老在筐里捡瓜子,然后在水里洗洗,晒干后炒着吃。现在回想起来心里酸酸的。那个女同学小学五年级时,随父母去了四川渡口(现攀枝花),现在应该生活的很幸福吧?《广宁村》第二季到此结束。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康健 作者授权发表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同意请勿摘编转载 《石景山杂谈》商务合作 《石景山杂谈》投稿邮箱:shijingshanzatan .娌荤櫧鐧滈閮戝窞鍝鍖婚櫌濂?灏忓効鐧界櫆椋庢偅鑰呰兘涓嶈兘鏈嶇敤涓硅姫鍋忕槴鑳跺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