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专家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北镇庙是北方镇山医巫闾山的山神庙。医巫闾山隋代时期被封为“广宁公”,辽、金两代封被为“广宁王”,元代加封“贞德广宁王”,明初改封“北镇医巫闾山之神”。据历史文献记载,从隋代开始,各镇山“就山立祠”,建庙设主,春秋祭祀。北镇庙始建于金代,明清两代加以重修和扩建,现存建筑保持着明清两代的风格。 北镇庙的建筑依山势排列,由南向北层层升起,主要建筑均位于中轴线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庙前正中是一座六柱五楼式牌坊,两旁各立有一石兽。拾级而上,便是歇山式三券洞山门,门额下中刻“北镇庙”三字。进入山门登上二十级台阶为神马殿,殿内塑有两匹马和两个马童,为山神行走时的坐骑及随从。过神马殿,往北是一个高大的月台,绕以雕工精细的石栏杆,主要建筑都在月台之上。 从南向北依次为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内香殿、后殿。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式大木架结构,上盖绿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殿内北部中央的神坛上供有一尊“北镇山神”,东西两侧的墙壁上绘有明代开国元勋32人的画像。后殿是山神夫妇的内宅,规模仅次于正殿,殿内有山神夫妇及童男童女塑像。北镇庙西北角有一块状如屏风的天然巨石,名为“翠石屏”,石下有一小孔,据说人从此孔钻过,可以终生不腰疼。清乾隆皇帝封其为闾山八景之一,并为其题诗作赋。 北镇自建成庙以来,历年帝都在此设祭,祈求神灵保佑。庙内留下自元代以来的告祭碑、修庙碑记、题咏刻石共计56通。其中元碑12通,明碑16通,清碑28通,这些石碑都是研究元、明、清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史料。 古城北镇庙与闾山风景文化脉络融汇贯通,是闾山风景名胜区有机的组成部分,古城,北镇庙与闾山之间有6.5公里的国家一级公路相通连,景观各具特色,彼此呼应,在功能上又互为补充,使闾山风景名胜区满足游人“行、往、购、游、食”等几方面的需求。北镇庙游览区:在古城西2公里处,离闾山4公里。面积近1平方公里。 北镇庙是医巫闾山的山神庙,始建于隋,辽、金、元、明、清代多次重修。殿阁五重,就山岗筑起,规模宏伟,庙前,正中是一座石造六柱五楼式牌坊,前后有石狮四个,面貌可分喜、怒、哀、乐。由此上台阶是三开间的山门,门额上刻“北镇庙”三个大字,传说是明朝严嵩所书。进神马殿到御香殿前,东西有钟、鼓二楼、碑亭四个,香亭一个。大殿在御香殿后,是全庙的主要建筑,为歇山式大木架结构,上盖绿琉璃瓦。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雕梁画柱,备极工致。殿内东西两壁画有三十二个人物像,画的是明代著名的文武功臣。大殿后即更衣殿、内香殿,最后为寝宫。各殿周围有石雕栏杆。庙后,东北角有“仙人岩”,也称“棋盘山”,为清乾隆帝下棋处,西北角有一景石名“翠云屏”,孤石高耸,形如屏风,乾隆皇帝封“翠云屏”为闾山八景之一。其石长八点五米,宽四米,高三米,下有一洞,南北相通,又称“补天石”。传说为女娲娘娘补天的遗石,明巡抚张学颜书“补天石”三字刻于石上。清姚元之诗曰“为想娲皇炼石年,九捷炉火碧云烟,无端一片移东海,可怪人间有漏天”。石南面嵌镶着清乾隆帝的竹画和诗的御制诗画碑和颂赞碑十多方,描绘着这里的山川形胜。 从大殿向东穿过三间殿房,可到“九九八十一间”清乾隆行宫。即清朝历代皇帝躬祀北镇庙和巡边时驻宿之所,有“含碧斋”、“仰止堂”等匾额。行宫前东是观音堂,西是万寿寺,行宫内还有很多堂、祠、朝房、神库等。元、明、清三朝,留下许多告祭碑和题咏石刻,共有石碑五十八通,其中元碑十二通,明碑十八通,清碑二十八通,可称是一个小碑林,记载着重要的历史资料。北镇庙的建筑规模,在关外明、清两代历史中,可说是屈指可数的。 北镇庙在清代是国家祭祀的重要神庙,祭祀的规模和等级与泰山相同。皇帝亲自主祭的就有十几次之多,从乾隆时起,为祭祀方便,国家又在庙东专辟庭院建行宫。据清史记载,在行宫驻跸,乾隆三次,嘉庆四次,道光二次,乾隆二次东巡时(年),送北镇庙御书匾额“乾始坤枢”。清朝皇帝每次祭庙必游山,写出了约三千五百字的讴唱诗句,表现了这些皇帝对医巫闾山要为深挚的眷爱之情。这些诗歌文字都留在当时雕制的御碑上,成了高层次高品位的风景文化景观。北镇庙的建筑艺术,集中反映了明清两代的水平,无论是选址,平面布置,建筑造型,木石彩绘制作,都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北镇庙是我们国家镇山庙宇的代表作,由于其他镇庙的毁坏,好多历史文化信息只能仰仗北镇庙保存下来的实物传递了。它的历史文物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北镇庙行宫的营建,正是清代的鼎盛时期,经过乾、嘉、道、直至民国,解放初还完好地保存着它的原来风貌。现在行宫虽毁,但它的基址,环境还依然存在,行宫的原貌资料也还基本齐全,对研究和恢复,利用行宫这个特有的景观现象提供了方便。一旦行宫复建,北镇庙游览区的形象将更是锦上添花,在国内将更是风骚独领了,镇庙与行宫结合的古建群体,为全国所独有。庙北的松林,庙西、庙东的广阔的田野,为北镇庙游览环境的扩展提供了条件。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北镇庙游览区将以更丰富的高品位的历史文化内涵,迎接国内外朋友的光临。北镇庙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镇鼓楼位于北镇市城内中心地带的钟楼前,原为辽代显州城南门,南面牌坊是明万历八年(年)明神宗朱翊钧为表彰辽东大将李成梁的功绩,命辽东巡抚周咏等人修建的。 北镇鼓楼,辽东总兵李成梁、马咏曾先后做过点将台,清代改为鼓楼,为二层单檐歇山式,占地平方米,大木架结构,重檐建于楼座之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成梁字汝契,是明代隆庆、万历年间镇守辽东的大将。少时家贫,四十岁以后,以战功升险山参将,代理辽东总兵官。他勤于边事,大修边备,重振边务。他用计杀死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大大削弱了建州女真的实力。多次打败女真人和蒙古各部的侵扰,巩固了明朝的东北边防。但他又居功自傲,奢侈无度,于明万历十九年被弹劾解任。十年后又被起用,以七十六岁高龄复镇辽东。使辽东再次出现安定的局面。他死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年),享年九十岁。 李成梁有九子或为总兵或为指挥使,或为指挥与参将,时人誉为“李家九虎将”。古今流传与北镇地区有关李成梁的诸多传说:如“五门出殡”,“百官填坟”、“老罕王与老虎圈”、“王皋石”等等,加之坊北百步内的北镇鼓楼相映成辉,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鼓楼的台基为砖砌,东西长24米,南北宽20米,高8米;楼的上部有女墙,中有券门,门洞高6米,宽4.5米;北面有门,内有40级台阶可上楼台;台上正中为两层阁楼,高8米,有梯可攀。清末民初曾屡加修葺。年(民国十八年),在南北两面新添“幽州重镇”、“冀北严疆”八个大字。 石坊高九米,宽十三米,四柱五楼,全部用淡紫色石料制成。饰有人物、花卉等浮雕,刻工细致精巧。坊额上竖刻“世爵”二字,横刻“天朝诰券”及“镇守辽东总兵官兼太子少保宁远伯李成梁”等字。该石坊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 翘梁、通枋及拦板斗拱等制作精美,间饰人物、四季花卉,鲤鱼跳龙门、一品当朝、二龙戏珠、三羊开泰、四龙、五鹿、海马朝云、犀牛望月、喜禄长寿封侯等浮雕,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观瞻、流连忘返。坊额竖刻“世爵”二字,横额刻有“天朝浩劵”及“镇守辽东总兵官兼太子太保宁远伯李成梁字样”;下刻“万历八年十月吉日立”中柱柱脚前后各有夹柱石狮两对。外侧各有石兽一只,整架石坊精秀俊美,是辽宁地区几座著名石坊佼佼者。是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北镇鼓楼对研究明代钟鼓楼的建筑结构、形式,有重要价值。它与其南侧30米处的李成梁石坊遥相呼映,成为著名的旅游场所。 双塔位于北镇城东北隅,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专家考证,创建于辽代,后经元、明、清几代重修。两塔东西对峙,形制相同,为砖筑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塔基为石条砌筑。每边长7.3米,高3米。是明代李成梁镇守辽东时,为增加塔身安全而包砌的。又一说是清代光绪年间所包砌的。塔座上有砖砌斗拱、曲水万字栏板和仰莲。塔身八面多有拱龛,中雕坐佛,龛外两旁各立一胁侍,上有宝盖、飞天等装饰图案,每角刻一力士,作负重形态。另有腾龙、舞凤、伏狮、游鱼等纹饰。底层檐下有仿木砖雕斗拱,为双抄五铺作。往上为十三层塔檐,各层均用砖砌迭涩出檐,逐渐内收。在八角攒尖式的塔顶上建有莲座、宝瓶、刹杆,顶端装宝珠,是为风磨铜所制,色泽如金而其价贵于金。传说“风磨铜可减弱高空风力。故皇家高大建筑上的顶端饰件和塔顶的宝珠多用之”。今城内双塔的宝珠依然金光闪烁,光彩夺目。加之二塔耸入云霄(东塔高43.85米,西塔高42.63米)。十里之外即可见到双塔的雄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犹如一对玉钻钻天。因此,“禅塔双标”自古即为广宁八景之一。如果西登闾山绝顶东望城内双塔,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依稀可见,故又有“双标塔影”之称。 双塔居栖着数以千计的塔燕。昼则群飞捕食,夜则静栖檐下。每当旭日初升之时,塔景更为可观,红霞招紫燕争飞,白塔刺青天欲坠。故“双塔日出”称为古城一大奇观。如在盛夏浓云密布之际,群燕绕塔顶争鸣,嘤嘤成韵,预兆天雨之将至,另有一番情趣。年1月,国务院颁发文件,将双塔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许多游人到塔下游观瞻仰,诗人徐长鸿曾撰楹联以赞双塔之雄姿。联为:金铎荡云风,婉转清音飘山谷;银檐辉日月,玲珑俪影应天河。 塔后建有庙宇崇兴寺,故双塔又名崇兴寺双塔。双塔的创建年代,据专家考证,应在辽代清宁~天庆年间(~年)所建。从结构材料和形制上观察,应属辽代建筑。它与锦州、义县的辽塔一样,同建于州城之内。另与河北省房县云居寺南塔(天庆七年[年]所建)的细部有相像之处。从《大明一统志》的记载中,是为辽代所建。而在清代的《圣京通志》和《广宁县志》(康熙本)中记载是为唐代贞观时所建。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唐朝贞观以后,军事势力逐渐内收,东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不断角逐,广宁一带已成为不安定的地区,因此,在这里修塔的可能性较小。而辽代北镇一带的显、乾二州下统14个州县,地域大约在阜新、锦州一带的广大地区,并且这里还有皇帝的陵寝——显陵和乾陵,另外还有皇妃和王公的墓冢,因此可以推断,在崇尚迷信的辽代于显州修建双塔的可能性较大。除此以外,在双塔南米有一八角井(现址在民户院内)它确属辽代造就的古井,可想而知,当时是为解决修塔用水而凿的古井。由此论之,双塔应是辽代建筑。 双塔曾多次重修。从碑文中知道在元代皇庆、明代嘉靖、万历都曾重修。另据民国十七年版的《北镇县志》中记载,明代正统十年(年),安置大藏经于寺内以传久远。如今关于修建双塔的碑碣已荡然无存。塔后有古刹崇兴寺。在民国和伪满年间,该寺尚保存完好。当时有山门一间,小堂一间,佛殿五间。殿内塑释迦牟尼等佛像五尊,左右配有神将。佛前悬有刻着“双塔崇兴寺造吉日立”的小风铃。殿外挂道光二十六年的铁钟一口。传说此钟在民国五年修缮石坊的道路时,在马路正中出土。前还有古槐、榛柏、古松数株,树下列有古碑四座。四座古碑由东至西的顺序是明代的正统十年、嘉靖十八年、清代康熙十一年、嘉庆七年。院内中门之前,曾陈放一六角台石,六面各刻有莲瓣,再上雕镂着衣冠楚楚的六个人物图案,每人的背部刻灯笼一个,六人以手相挽作围拢状,形成圆柱,顶端又刻石灯笼一个,宛似屋顶。通称六角六人灯笼。全高8尺5寸,其中人物高2尺3寸。据专家推断,石灯笼应为明代或更早的遗物。崇兴寺庙殿及其附属文物在年尚且保存完好。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却遭到严重的破坏。 整合编辑:郭晓凝 北镇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北镇市文化旅游体育和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北镇文旅未经授权和许可,任何单位或媒体 不得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