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6月,南海大沥平地村举办了一场观音诞巡游,盛大的活动吸引了八方游客的到来。 而组织举办观音诞的,是平地村一群白发苍苍的黄氏族人,他们不依靠政府扶持资金,也没有引入外来企业运营,自发组织起来成功地举办了这一届观音诞。 这群老人,以宗族为联系,不收一分钱工资,甚至自掏腰包运营起一座宗祠,并把平地观音诞、黄氏冬祭、黄氏春祭等民俗活动发扬光大。 记录变迁??岭南风格宗祠是省级文物平地村位于南海大沥镇,穿过平地布匹市场和平地国际牛仔城那连绵不断的纺织店铺,在道路的尽头见到一座醒目的镬耳屋,那就是平地村黄氏大宗祠。 平地黄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清朝年迁建。三间三进式样,占地平方米。建筑特色上,镬耳封火山墙,龙船脊,木雕骆驼墩抬梁式梁架,水磨青砖墙。祠内木雕有多条龙、24孝图、人文蕃盛等,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正门进入宗祠,首先会被门上画工精美的两个门神郁垒神荼的画像所吸引。平地黄氏大宗祠管理委员会副会长黄汉威介绍,修复前宗祠是没有门神的,修复时画师找来国内各地的门神照片,村里的老人根据回忆,找出与原始门神形象最接近的,重新画在正门上。 在宗祠的第一进,两边各有一列厢房。墙壁上挂着平地村各个年代的地图、平地黄氏宗族的历史介绍以及黄氏族人参与活动的照片。其中与古老祠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平地黄氏28代孙漫画家黄嘉伟获得的第三届国际漫画奖银奖的奖状,上面还有日本外务大臣的签名。 在一进的左侧,有一间厢房是平地粹华曲艺社。门外铭牌显示,这里是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粤曲的传习所。每周一和周五,粤曲爱好者们就会聚集到这里演奏粤曲。 在一进两侧走廊的尽头,各有一扇门通向宗祠的后花园。行走在青砖铺就的小道上,可以看到草木繁盛的后花园有一处凉亭与一幅巨大的子孙昌盛图,颇有雅趣。 从一进迈进二进的台阶前,有一处被石雕栏杆环绕的平台,平台由青砖铺设,据文史馆工作人员研究,该平台古时是天坛,是祭天的场地。在天坛两侧,则是祠堂的钟楼和鼓楼。黄汉威介绍,祭天时要鸣钟击鼓9下,代表平地黄氏近年的开村历史。 第二进是中堂,与一般的三进祠堂一样,有着一扇巨大的木质雕花屏风。屏风前摆着桌椅,供村里老者阅读聊天。在中堂的柱子上挂着几副对联,诉说着平地黄氏的百年渊源。 第二进梁上可以看到不少雕工精美的木雕。平地黄氏大宗祠管理委员会会长、黄氏冬祭非遗传承人黄冠勋笑言,只知道木雕表现的是戏剧场景,至于具体内容无法向参观者介绍,希望参观者给他介绍。 进入第三进,可以看到两侧整齐排列的独脚牌,独脚牌上记载着古时黄氏取得功名的祖先。其中第六世黄文聚曾与文天祥一同科举,取得了二甲12名的名次。 独脚牌后方挂着4块巨大的棕红色木牌,上书忠、孝、廉、节,是平地黄氏的祖训。 在最里侧,是平地黄氏的神主位,供奉着列祖列宗。而在神主牌两侧是两座厢房。黄汉威介绍,在古时,第三进的厢房用作保管贵重古玩的作用。 俗等都有着丰富精彩的人文内涵,是大沥祠堂文化研究和宗族传承保护的重要瑰宝。 “众筹”维护??宗祠桌椅都由族人捐献平地村的黄氏大宗祠,被打理得如此完善,靠的不是外界的专业团队,而是当地的一群黄氏叔伯兄弟。 “每一个平地黄氏族人都是义工,不拿一分钱工资在维护这座祠堂。唯一收取象征性微薄工资的是一位负责日常管理的黄氏兄弟。”黄冠勋说,祠堂的运作全靠大家的热心参与,很多人回祠堂的时间比在自己家的时间还长。 记者看到,在场的黄氏叔伯兄弟都已经满头花白,作为领头人的黄冠勋和黄汉威均已70多岁。 对于举办民俗活动和祠堂维护的资金,黄冠勋介绍全靠族人和村民自发捐款集资。用时下流行的名词就是众筹。 “维修祠堂和举办观音诞的资金全靠民间筹款,不是靠生产队开支或者政府财政。”黄冠勋说,其他地方一般都是政府行为在做这些事情,而在平地村,则是由氏族来做。 平地村居委会主任黄志锋说,黄氏大宗祠组织的活动主要以民间自发的形式进行,政府并不会进行过多的干预,只会在活动进行时提供安保、消防等公共服务。 以祠堂维修为例,最初来自香港同乡会的集资,后来在村里也贴了通知进行筹款。祠堂的修缮工作前前后后共筹集了万元的捐款。 之所以能筹集到如此巨大的款项,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成绩。宗祠修缮的启动资金其实只有3万元,当时拿着这3万元就开始动工。村里的人看到资金都落到了实处,纷纷慷慨解囊。在3年的时间里慢慢筹集到万元的巨款。 观音诞的集资也是类似,集资获得启动资金后,活动组织与资金筹集同步进行,今年的观音诞共筹集到了40万元的活动资金。 黄冠勋坦言,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考虑预算,也从来没考虑过会不会超支,都是一边推进工作一边集资。“并不是说先让人报价多少钱,筹款足够了再动手。我们用行动来说话,只要把事情做好了不愁大家不支持。”他说。 除了举办大型活动和维修宗祠这些大项目外,甚至连宗祠内的一桌一椅也来自于族人捐献。记者看到,老人们坐的椅子上,都刻着捐献者的名字。黄汉威介绍,宗祠内使用的饮水机、电视剧。老人看的报纸,都是来自私人赞助。 在第二进墙边,摆着许多饰物,这些都是族人从家里捐过来的。“其中一个寿桃饰品就是黄冠勋生日时别人送的贺礼,他觉得摆在家里没什么用就放在祠堂里让人参观。”他说。 黄冠勋说到,这些捐献从来不摊派,都是大家自愿捐助的。有的族人甚至自己掏钱把东西送到祠堂里。在第三进,有一座红色喜轿,是黄氏朋友办婚庆公司后结业送来的。 “祠堂就是大家庭,自己家住的是小屋,祠堂就是大屋。东西放在祠堂就是放在家里。”黄汉威说。 声名远播??特色民俗吸引澳洲参观团黄氏大宗祠作为大沥的一张旅游名片,迎接着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游客。最特殊的是各地的黄氏宗亲会参观团。 在记者采访当天,肇庆市广宁县黄氏宗亲会的一支参观团来到平地黄氏大宗祠参观学习。他们到此进行联宗,同时学习维修族谱和修建祠堂的经验。 广宁县黄氏宗亲会会长黄传机说:“过来就是想学习孝廉祖训,寻根。我们要让子孙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哪里,宗族里曾经出现过哪些文人雅士,增强认同感。” 在参观粹华曲艺社,墙壁上挂着一幅祖训,上书“入门需下马,同室莫操戈”。参观者们感叹祖训意义深远,纷纷拍照留念。 黄冠勋和黄汉威作为黄氏大宗祠的导赏员,一直在接待着四方游客与黄氏宗亲。“最厉害的一次我们招待过来自澳洲的学生参观团,我们每说一句都要停一下,让老师给学生翻译。”黄汉威自豪地说。 佛山市黄氏宗亲总会会长黄展威说:“我们总会的两个会长一直在四处走访串联佛山五区的黄氏宗亲,希望通过姓氏和宗族把人联系起来。” 他介绍,总会除了引导黄氏族人修祠堂、修族谱、联络寻根外,未来还要发展慈善机构,资助族内生活困难的族人。“现在社会上需要雷锋精神,很多人想帮人都不敢帮,我希望先从宗族内做起,放下防范心理互相帮助。”他说。 他评价,虽然佛山有不止一家黄氏宗祠,但平地村黄氏大宗祠是规模最大,保存状况最好的一间,每年举办的民俗活动也是最丰富的,尤其是黄氏冬祭,社会影响力很大。 他认为,黄氏大宗祠最大的价值就是凝聚了海内外的黄氏宗亲,增强了宗族内互相之间的信任。“祠堂是最能够凝聚一个姓氏宗族的地方。只要祠堂在,有活动的时候,无论路程多远族人都会回来相聚。” 每年清明后第一个星期天举办黄氏春祭,农历六月十九举办观音诞,冬至当天则举行黄氏冬祭,这些民俗活动也吸引着许多黄氏族人与游客。 按照习俗,观音诞前一日都要派斋饭。今年的观音诞斋饭派了多份,煮了斤米。而在观音诞的宴会上摆了多桌,按照一桌10人计算,起码有0多人参与到观音诞的活动中来。而在上一年的黄氏冬祭上,来了多桌的黄氏族人。 广宁县黄氏宗亲会参观团离开前,热情地拉着平地黄氏的叔伯兄弟们合影留念。“都是兄弟,以后大家一定要保持联系,多交流。” 黄逸豪盛正挺不丢传统,不忘来路,不失本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