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4.html 最开始知道袁崇焕这个人,还是通过他的诗句。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于硝烟弥漫处我仿佛看到一介书生袁崇焕投笔从戎毅然走上了挽民族社稷于危亡的辽东战场,不为封疆拜侯,只为洗刷家国的耻辱。“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临刑之际遗言,行行浸泪,字字泣血,绝望而又豪气凛然,不改英雄本色,没有怨天尤人,一心记挂辽东。 袁崇焕死的惨烈,不忍再作叙述,想看的客观自己去了解即可。其死后,妻儿被流放,家产被查抄,堂堂的兵部尚书,居然没有搜出一两赃款。 可就这样,关于袁崇焕的争议还是争了几百年,至今没有定论。反正说这样的人是大奸大恶之人我是不信的。 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的知县。如果按照这个剧本发展,那袁崇焕官职再大也只是一介文官。可他却不止读书有所成就,还对排兵布阵、行军打仗异常痴迷。一有机会就和其他人探讨军事,久而久之,便对当时的军事形势、战事进展等了熟于心。他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有机会带兵打仗,驰骋沙场。 天启二年,袁崇焕进京面见明熹宗朱由校。通过一番探讨,发现袁崇焕不仅能文而且还能武,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破格提拔袁崇焕到兵部任职。此时,袁崇焕显然离他的梦想已经无限接近了。果不其然,不久广宁被后金攻下占领,此时急需一个人去镇守山海关。袁崇焕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独自骑马前往关外,观察作战地形,制定作战计划,回来后便向朝廷立下军令状:只要给我足够的兵马和粮草,山海关便固若金汤。正愁找不到人的大明见袁崇焕如此自信,便调拨二十万两白银供其使用。袁崇焕到任后,就辽东的防御问题,跟同是文人出身的王在晋产生了分歧。最终,越级上报给皇帝写了封信,陈述了自己遇到的问题,很快天启皇帝就把自己的启蒙老师孙承宗派了过来。经过交谈,孙承宗对袁崇焕的计划甚是赞同,主动上书皇帝,要求留在辽东督军。 “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宁远,关外要害也!”。 袁崇焕重新加固了宁远的工事,又在辽东流民中招兵买马,虽然只有区区几千人,却成了大明最后的精锐,关宁铁骑。在占领宁远后,袁崇焕一边辽西防线向前推进里,一边修城筑池、构筑战壕,稳扎稳打的构建了新的防线——关宁锦防线。此后女真人被牢牢压制住,辽东四年没有战事。 可惜,天启五年,孙承宗因迫于魏忠贤的打压,无奈主动辞官,离开了辽东。顶替的他的阉党叫高第,是个懦弱无能,胆小如鼠之辈,刚到任就亲手毁了袁崇焕苦心经营多年的“关宁锦防线”。保了辽东四年无战事的防线被自己人毁于一旦,袁崇焕心中满是不甘。他没有执行高第的命令,坚守在宁远城内。 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带领金兵攻打宁远城,却被明军强大的火器——红衣大炮打的抱头鼠窜,努尔哈赤自己也在这场战争中负伤,不久去世。明军大胜,这场战争被称为“宁远大捷”。 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继位,他一改努尔哈赤猛打猛冲的策略,寻求修生养息,等待时机。而此时袁崇焕经过宁远大战,也损失不少,借和谈备战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二人开始了和谈。这种和谈注定不会有结果,于是谈着谈着就崩了,战争再次爆发。天启七年,皇太极带兵进攻锦州,关宁铁骑在袁崇焕的带领下大败八旗兵马,再次取得了胜利,史称“宁锦大捷”。 两次的巨大胜利,令大明一扫阴霾。但是功劳却被魏忠贤窃取,袁崇焕本人只官升一级,赏银30两。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袁崇焕与皇太极进行过和谈,有“通敌”的嫌疑。试问如果袁崇焕真通敌,后面还会有关锦大捷吗? 征战沙场多年,生生死死都不皱一下眉头的袁崇焕,却被言官们的弹劾搞得焦头烂额,被流言蜚语伤透了心,心灰意冷的袁崇焕离开辽东,回了广东老家。不知夜深时袁崇焕会不会有一丝迷惘:自己拼了性命要保的大明,却容不下自己,这到底值不值?(未完) |